李贺
- 汉唐姬饮酒歌
- 南园
- 白虎行
- 洛姝真珠
- 莫种树
- 京城
- 恼公
- 花游曲
- 秦宫诗
- 啁少年
- 月漉漉篇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
- 梁公子
- 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
- 客游
- 冯小怜
- 仙人
- 荣华乐(一作东洛梁家谣)
- 神弦别曲
- 莫愁曲
- 龙夜吟
- 相和歌辞。上云乐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感讽五首
- 画角东城
- 河阳歌
- 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
- 送秦光禄北征
- 相劝酒
- 平城下
- 屏风曲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月
-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 琴曲歌辞。走马引
- 杂曲歌辞。神仙曲
- 舞曲歌辞。章和二年中(鼙舞曲)
- 相和歌辞。神弦曲
- 相和歌辞。莫愁曲
- 相和歌辞。蜀国弦
- 静女春曙曲
- 听颖师琴歌
- 感讽六首
- 春怀引
- 有所思
- 题归梦
- 吕将军歌
- 夜来乐
- 嘲雪
-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其三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 其十三 闰月
- 相和歌辞。铜雀妓
- 相和歌辞。箜篌引
- 相和歌辞。安乐宫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三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八月
- 湖中曲
- 申胡子觱篥歌
- 摩多楼子
- 春归昌谷
- 答赠
- 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 贾公闾贵婿曲
- 夜饮朝眠曲
- 将发
- 追赋画江潭苑四首
- 题赵生壁
- 钓鱼诗
- 春昼
-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
- 酬答二首
- 巴童答
- 代崔家送客
- 昌谷诗(五月二十七日作)
- 章和二年中
- 自昌谷到洛后门
-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
- 房中思
- 石城晓
- 梁台古愁
- 沙路曲
- 瑶华乐
- 苦篁调啸引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八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闰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九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二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闰月
- 杂歌谣辞。邺城童子谣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四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五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六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七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二月
- 杂曲歌辞。少年乐
- 相和歌辞。神弦别曲
- 舞曲歌辞。拂舞辞
- 相和歌辞。江南曲
- 相和歌辞。日出行
- 相和歌辞。塘上行
- 马诗二十三首 其三
- 马诗二十三首 其五
- 马诗二十三首 其十一
- 马诗二十三首 其十四
- 感讽六首 其一
- 官不来(题皇甫湜先辈厅)
- 六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五月
- 南园十三首 其九
- 南园十三首 其四
- 染丝上春机
-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谢贺复继四首 其三
- 七夕
- 将进酒
- 塞下曲
- 官街鼓
- 示弟
- 长歌续短歌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 蝴蝶飞
- 夜坐吟
- 黄头郎
- 宫娃歌
- 贝宫夫人
- 贵主征行乐
- 秦王饮酒
- 唐儿歌(杜豳公之子)
- 伤心行
- 三月过行宫
- 绿章封事
- 南园十三首
- 溪晚凉
- 罗浮山父与葛篇
- 猛虎行
- 苏小小墓
- 北中寒
- 雁门太守行
- 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
- 黄家洞
- 野歌
- 春坊正字剑子歌
-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 五粒小松歌
-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 南园十三首·其五
- 后园凿井歌
- 昌谷读书示巴童
- 美人梳头歌
- 江楼曲
- 难忘曲
- 休洗红
- 残丝曲
- 贵公子夜阑曲
- 巫山高
- 蜀国弦
- 昆仑使者
- 王濬墓下作
- 还自会稽歌
- 长平箭头歌
- 致酒行
- 秋来
- 竹
- 马诗二十三首
- 帝子歌
- 咏怀二首
- 公无出门
- 出城
- 上之回
- 赠陈商
- 铜驼悲
-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 神弦
- 艾如张
- 浩歌
- 感春
-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 过华清宫
- 梦天
- 江南弄
- 绿水词
- 大堤曲
- 牡丹种曲
- 天上谣
-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 金铜仙人辞汉歌
- 南山田中行
- 崇义里滞雨
- 开愁歌
-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 古悠悠行
- 苦昼短
- 高轩过
- 老夫采玉歌
- 湘妃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 送沈亚之歌·并序
- 李凭箜篌引
- 公莫舞歌
- 马诗二十三首·其八
- 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八
- 马诗二十三首·其九
-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 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①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②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从此,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以前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李贺在长安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