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
- 舞鹤赋
- 拟古·其一幽并重
- 拟行路难
- 代淮南
- 代鸣鴈行
- 代夜坐吟
- 代邽街行
- 箫史曲
- 王昭君
- 代朗月行
-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
- 侍宴覆舟山诗
- 上浔阳还都道中作诗
- 和王护军秋夕诗
- 望孤石诗
- 山行见孤桐诗
- 咏双燕诗
- 酒后诗
- 讲易诗
- 可爱诗
- 夜听声诗
- 在荆州与张使君李居士联句
- 与谢尚书庄三联句
- 月下登楼连句
- 字谜
- 赠顾墨曹诗
- 拟古诗
- 诗
- 代蒿里行
- 代棹歌行
- 代悲哉行
- 代堂上歌行
- 吴歌二首 其一
- 吴歌二首 其二
- 采菱歌七首 其一
- 采菱歌七首 其二
- 采菱歌七首 其三
- 采菱歌七首 其四
- 采菱歌七首 其五
- 采菱歌七首 其六
- 采菱歌七首 其七
- 幽兰五首 其一
- 幽兰五首 其二
- 幽兰五首 其三
- 幽兰五首 其四
- 幽兰五首 其五
- 中兴歌十首 其一
- 中兴歌十首 其二
- 中兴歌十首 其三
- 中兴歌十首 其四
- 中兴歌十首 其五
- 中兴歌十首 其六
- 中兴歌十首 其七
- 中兴歌十首 其八
- 中兴歌十首 其九
- 中兴歌十首 其十
- 代鸣雁行
- 代春日行三言
- 侍宴覆舟山诗二首
- 侍宴覆舟山诗二首 其二
- 登庐山诗二首 其一
- 登庐山诗二首 其二
- 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
-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一
-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三
-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四
-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五
- 还都道中诗三首 其一
- 还都道中诗三首 其二
- 还都道中诗三首 其三
- 拟古诗八首 其一
- 拟古诗八首 其三
- 拟古诗八首 其四
- 拟古诗八首 其五
- 拟古诗八首 其七
- 拟古诗八首 其八
- 绍古辞七首 其一
- 绍古辞七首 其二
- 绍古辞七首 其三
- 绍古辞七首 其四
- 绍古辞七首 其五
- 绍古辞七首 其六
- 绍古辞七首 其七
-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一
-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二
-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四
-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五
- 建除诗
- 夜听妓诗二首 其一
- 夜听妓诗二首 其二
- 喜雨诗
- 咏白雪诗
- 秋夜诗二首 其一
- 秋夜诗二首 其二
- 和王义兴七夕诗
- 咏双燕诗二首 其一
- 咏双燕诗二首 其二
- 字谜三首 其二
- 字谜三首 其一
- 字谜三首 其三
-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二
-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三
-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其四
- 代白纻曲二首 其一
- 代白纻曲二首 其二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三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九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一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四
-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七
- 代淮南王二首 其一
- 代淮南王二首 其二
- 代雉朝飞
- 代北风凉行
- 冬至诗
- 冬日诗
- 望水诗
-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
- 还都口号诗
- 行京口至竹里诗
- 阳岐守风诗
- 发长松遇雪诗
- 蜀四贤咏
- 绍古辞
- 学古诗
- 古辞
- 拟青青陵上柏诗
- 学刘公干体诗
- 拟阮公夜中不能寐诗
- 学陶彭泽体诗
- 数名诗
- 白云诗
- 临川王服竟还田里诗
- 行药至城东桥诗
- 园中秋散诗
- 观圃人艺植诗
- 过铜山掘黄精诗
- 卖玉器者诗
- 怀远人
- 梦归乡诗
- 春羁诗
- 松柏篇
- 登庐山诗
- 中兴歌
- 幽兰
- 代贫贱苦愁行
- 和王丞诗
- 采菱歌
- 送别王宣城诗
- 与荀中书别诗
- 代白纻舞歌词
- 在江陵叹年伤老诗
- 登云阳九里埭诗
- 秋夕诗
- 夜听妓诗
- 秋夜诗
- 赠故人马子乔诗
- 代别鹤操
- 扶风歌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侍宴覆舟山诗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拟行路难
- 代淮南
- 咏双燕诗
- 字谜
- 字谜
- 代邽街行
- 望孤石诗
- 月下登楼连句
- 梅花落
- 代夜坐吟
- 代空城雀
- 拟古诗
- 拟古诗
- 拟古诗
- 拟古诗
- 拟古诗
- 拟古诗
- 绍古辞
- 绍古辞
- 绍古辞
- 绍古辞
- 绍古辞
- 绍古辞
- 学刘公干体诗
- 学刘公干体诗
- 学刘公干体诗
- 建除诗
- 岁暮悲诗
- 从过旧宫诗
- 赠故人马子乔诗
- 登黄鹤矶诗
- 赠故人马子乔诗
- 三日诗
- 三日游南苑诗
- 中兴歌
- 中兴歌
- 中兴歌
- 与伍侍郎别诗
- 还都道中诗
- 代白纻舞歌词
- 代边居行
- 代堂上歌行
- 自砺山东望震泽诗
- 代雉朝飞
- 秋日示休上人诗
- 春日行
- 代出自蓟北门行
- 代东武吟
- 登大雷岸与妹书
- 发后渚
- 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
- 拟行路难·其六
- 拟行路难·其四
- 梅花落
- 咏史
- 代白头吟
- 门有车马客行
- 拟行路难十八首
- 拟行路难·其一
- 代东门行
- 代放歌行
- 玩月城西门廨中
- 赠傅都曹别
- 芜城赋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诗源》卷十一)。《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属于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议论融合,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有骈散之长。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今人丁福林、丛玲玲于2012年4月1号出版了《鲍照集校注》。
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子顼响应,后刘于勋败,刘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被乱军杀害。文帝十一子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时为泰始二年。
鲍照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