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已惭叩户惊庄梦,更喜置床邻毕翁。
新醅未熟不可尝,旧酒虽漓聊入用。
道人深居怕宾客,老子频年惯行役。
细听木杪风向息,起视月沈天正黑。
猜你喜欢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xuè),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xiè),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píng)。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tú)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本站。
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
吷血: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剑首,指剑环头的小孔。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颖:子粒的芒壳尖。
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退之:韩愈,字退之。
浮屠人:出家人。
诗语: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请:领受,明确接受。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暑威验伏始,月迟知望过。
无风能濯热,有句可蠲疴。
竟拙空频点,求工复屡哦。
思寻戴安道,宁待雪舟何。
松竹苍苍㬇晚霞,乱云堆里有人家。闷临溪畔看流水,閒坐庭前数落花。
日丽莺声当户巧,风柔燕影掠檐斜。几番勾漏閒寻问,欲觅刀圭静养砂。
耆英胜会庆休祥,共祝三多介寿觞。帝德天休同眷顾,年年歌咏九如章。
君子言欲艰,出口终身惧。
众人易由言,朝出暮已渝。
言之于一身,譬若户藉枢。
尔枢苟不慎,彼户将谁扶。
不重一语言,是轻六尺躯。
志言要有成,不成陷半涂。
耻言在克悛,不悛行卒污。
今吾观众人,一言异朝晡。
尔志既可见,尔耻复若无。
行将小人归,呜呼尔非夫。
笑指书囊望帝都,敝裘孤剑怯长途。策能匡世名安用,言入危机迹更孤。
万里云霄看德业,几人廊庙愧江湖。黄冈别墅应无恙,日日春风长绿无。
窈窕麻姑宅,登临忆谢公。近闻好山色,都在小楼中。
屋曙丹霞吐,城深翠雨通。石池正当户,人立藕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