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山寥旷景无涯,执手凭栏到日斜。
地竦一丘容涧谷,天低四面纳云霞。
凌风剧饮从吹帽,多病忘情懒插花。
深羡二难兄弟好,共将岩壑占为家。
猜你喜欢
绝境良辰少两全,支筇莫倦到山巅。
清谈已可忘樽俎,真乐何劳听管弦。
才子就题黄绢语,高僧多讽碧云篇。
孤舟欲去更回首,天半楼台生晚烟。
抱病多年苦未瘳,那堪茕独一身留。黄沙万里休余念,白骨全家赖尔收。
旧阁遗编鱼腹饱,空天落月雁声愁。相逢恐是他生事,极目鸰原泪自流。
那堪回首望金微,路断龙堆鹤语稀。兔魄蚀云还有影,霜威侵树竟无枝。
吟残白雪疑难老,葬得青山不当归。我亦雄心近消歇,空为儿女泪沾衣。
高城空对白蘋洲,黄鹤何从问昔游。潮汐暗分湘汉水,烟云寒合洞庭秋。
千年骚赋闻湘瑟,三楚雄风入庾楼。羁客萧凉频北顾,大堤难系木兰舟。
岂是从容唱渭(wèi)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yàn)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我听出来了,你并不是从容不迫地演唱着《渭城曲》,你的歌声中充满了激越与不平。
可怜你在这黄昏时候面容憔悴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强打着笑容唱着,好似那春天的鸟儿,为了求友不住地啼鸣。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237-238页
河市:也叫市河,要苏州城内。歌者:卖唱人。渭城:即《渭城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乐曲,又叫《阳关三叠》,唐宋时期十分流行。这里是说卖唱人唱这支流行曲,不在于它的送别友人的内容。个中:此中。当:想必。
日晏:天色已晚。忍饥面--挨饿的脸色。春深求友声:用《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典故。是说:春天黄莺叫个不停。是为了寻伴侣。这两句说:可怜他唱到天晚,还没吃口饭,依然忍饥挨饿,强作黄莺般的歌声来吸引听众。
诗人黄昏时分行走在街上,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卖唱,声音纡徐婉转,可是诗人从中品出了某种不平的感慨。于是他停下来打量了一下歌者,只见他面黄肌瘦,在这日暮时分还不得不忍着饥饿高歌,以求行人布施。诗写得音调和谐,起句以问句形式,为下句作铺垫,次句自答,补足题目,写出歌者的心声。三、四句使用流水对,进一步阐述歌者的歌声中何以有不平的音符,从对音乐的感受转移到直接的描述,通过“日晏”、“忍饥”、“强作”三个词,把歌者内心的惨痛与生活的艰难完全表现出来,诗又以“可怜”二字领句,表明自己同情的立场。
范成大晚年退职家居后,写了很多描写下层百姓痛苦的诗歌,诗风朴实自然,带有乐府民歌的特性,同时往往学民歌用双关、谐音词等手法,使诗活泼生动。如此诗末句,用《诗经》典故,一方面切合歌者身份,回照他歌声的美妙;另一方面又暗喻他处境困难,渴望人们同情与施舍。
关心民瘼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同情心,范成大就很富有同情心,苦难人的悲声常常使他产生感伤。像这首诗写到听人卖唱一样,他有次在寒冷的夜晚,听到门外有人喊叫卖卜,他就满怀伤悲地写下这么一首诗:“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歉明朝籴米钱。”(《夜坐有感》)又有一次,他听到卖菜人在大雪天吆喝卖菜,他便作诗说:“饭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这三首诗,写的都是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苦命人,诗的句法与结构也很接近,合在一起,可全面地理解范成大诗作的内容与思想状况。
衣冠数人物,伯仲高人间。我于鸿雁行,畴昔奉往还。
挂名华萼集,遂尔不复刊。暮齿慨晼晚,得州近荆蛮。
恨公识面迟,又复容追攀。高风薄云汉,秀句横笔端。
乃知同气中,文采真斑斑。谁将郧城水,换取蓬莱山。
要公抚凋氓,天意岂等闲。玉阶有馀地,行归鸣佩环。
上最不待久,唾手未苦难。念我老已熟,无鬓堪成班。
江头忽三月,坐见春物残。相逢喜倾盖,往事论险艰。
一饮未彻席,扁舟渡惊湍。情钟惜易别,易别成永叹。
可怜堂下水,故作声潺湲。风流倏云散,人生岂长欢。
愿公寄尺书,细行勿轻删。仍烦巧匠手,著意镌坚顽。
挈伴提壶桃柳芳,东风暂醉少年场。波浮十里飞舸疾,衣影千重夹道光。
使气可如燕赵士,轻兵原是楚吴乡。应知万事同棋局,鼓角春江一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