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拟看飞花阵,翻成建水声。
雨吾宁不识,雪汝几时成。
三白从今卜,千仓待此盈。
黄云如有意,青女莫无情。
猜你喜欢
兵祸何时极,民生苦矣哉。风云增乱象,饥馑甚天灾。
秃笔庸何济,横戈岂异才。开诚一相告,萁豆莫相摧。
残年哭知已,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
观彼相柳氏,九首食九山。一有所抵厥,溪泽流潺潺。
贪暴欲难餍,禹诛恶其奸。世有同调客,前圣不复还。
十年未见戴辽海,消息传来半可疑。久识鳏鱼愁永夜,又闻老鹤耐长饥。
斯人憔悴至于此,大造生成岂不私。万载千秋身后事,荣施落寞复谁知。
榆林四望黄沙际,千里连墩绝塞天。夹道陈兵横套口,长城环堑绕延川。
徙边御史筹无缺,折色司农计苟全。此地从来多勇敢,莫教枵腹事鸣弦。
更觉秋岑碧,能寻胜日跻。树凉来鹳鹤,山断见虹霓。
稚子行相问,幽人去不迷。雨馀天姥出,吾欲涉丹梯。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wú)。
林疏(shū)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连日秋风,吹着我支离病骨;把满树的黄叶摇下,飘洒在庭院的每个角落。
稀疏的树林,刚让人能透过它眺望远方的群山;不作美的白云,飘过来又把山顶的一半遮没。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病夫:病人,诗人自指。庭芜:荒芜的庭院。
林疏:叶子落了,树林变得稀疏。
此诗风格颇类“诚斋体”。写秋风毫无萧瑟肃杀之气,诗意活泼跳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写秋风优柔,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则气势磅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乃因心有所梗而发为悲秋之叹,赵师秀这首诗写秋风不落窠臼,属“胸次玲珑”之作。
这首诗前两句写秋风一起,自己的病体受到打击,不堪承受,眼前庭院里纷纷飘下了黄叶。这两句一写人,一写树叶,看上去是分写,各有所主,实质上是用秋风作为共同媒体,在感情上物我相通。人被秋风吹得难受,树被秋风吹得枯黄,树尚不能抵挡风寒,何况是人,且又在病中。于是两句又合成了一句。“永嘉四灵”就是如此善于捕捉情景的共同点,通过微妙的系属加以联贯,创造出所需要的氛围来。同时,以“欺病夫”三字对自然进行调侃戏谑,这种圆熟,也是四灵诗派的特色,所以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接近杨万里。
三、四是名句,充满理趣。庭前黄叶飘坠,门外的树林便也脱尽绿叶,透过稀疏的林木,刚能看到远山,然而又飘来白云,山被遮住了一半。赵师秀诗善于炼字,每被评论家所激赏,这儿的“放”与“遮”二字就很见功力。用了这二个动词,自然景观一下子活了起来,变成了主动的有感情的物体。开门望山,本是诗人的情趣,但平日密林遮挡,无法直见远山,如今树林采取合作态度,落尽了树叶,宛如把关禁的远山放出,呈现眼前,偏偏白云又来为难,把平常放在外面、任人观赏的秀丽山峰遮盖住一半,不给人看。于是,诗人不禁感叹,山林是否也有它的思想,不肯让人们过分惬意,特地留下一分遗憾,使人增加几分想象。
这首绝句的第一个特色是讲究炼字,颇见作者的功力。炼得妙的有二个字,一是“欺”字,不但赋予秋风以人的灵性,且富有谐趣。秋风居然也欺负起生病的诗人来,这种用自我调侃的笔调写出来的诗句,非常诙谐、幽默、风趣。二是“放”字,“无边落木萧萧下”,本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何况它又洒满了荒芜的庭院,可是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林”仿佛像人一样,似乎是拉开用叶子做的帷幕,“放”出远山,既富诗情,又富画意。
这首绝句的第二个特色是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构图是指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诗人从全局着眼,大处落墨,绘出景物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边无际的广度,这样就把远山的总体布局展现在面前,感到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而“云遮一半”的取舍,实际上是用云来点染画面,更突出地反映出这首诗是用画家的眼光和笔法来体现构图美。
整诗虽然格局不大,但诗人善于欣赏景物,纵深地领略自然界的情趣,用语又十分精到,所以在以绝句出名的宋代,仍为众口交誉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