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入花州翠作层,何年凿此玉崚嶒。
瀑从峭壁飞将落,雪沍苍崖危欲崩。
寺老尚堪支古佛,地灵不肯着凡僧。
定应嫌客留名姓,云逼人寒一砚冰。
猜你喜欢
闲携一壶酒,来对雪岩斟。
秋老瀑飞瘦,石寒云宿深。
坐无僧共话,行有鹤随琴。
北处尽不俗,令人生隐心。
三岩之下有贤良,暮史朝经万卷长。
树老山空人已尽,炯然千古姓名香。
山入苍州翠作层,何年凿此玉崚嶒。瀑从峭壁飞将落,雪冱苍崖危欲崩。
寺老尚堪支古佛,地灵不肯著凡僧。定应嫌客留名姓,云逼人寒一砚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wú)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参考资料:
1、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6-147
2、杨忠译注.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4-145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81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卧:趴。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瘦筇支我上山头,拂石盘醒看瀑流。
莫讶喧豗何太急,要归江海济行舟。
峤南气候异中州,多病谁令作远游。
瘴土不因梅亦湿,飓风能变夏为秋。
方眠坏絮俄敷簟,已着轻絺又索裘。
自叹幻身非铁石,天涯岂得久淹留。
蓬莱春雪晓犹残,点地成花绕百官。已傍祥鸾迷殿角,
还穿瑞草入袍襕.无多白玉阶前湿,积渐青松叶上干。
粉画南山棱郭出,初晴一半隔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