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出家无复家,视身等云浮。
东西随风行,忽然遍九州。
君居龙川城,筑室星一周。
屋瓦如翬飞,象设具冕旒。
弟子五六人,门徒散林丘。
本为百年计,自可一世留。
胡为不复顾,脱去如敝裘。
万里一藤杖,来从故人游。
故人病老翁,轻重恐未酬。
疑君了心法,万物皆浮沤。
去彼非有嫌,来此亦无求。
是心摩尼珠,不受箧笥收。
故人感君意,一言还信不。
远行不为此,浪走非良谋。
猜你喜欢
休遣(qiǎn)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zhāo)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不要让歌伎玲珑来唱我的诗,我的诗大多是与你的离别词。
明天早上你我又要江边告别,月儿西落潮水涨平便是别时。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68
重(chóng):再一次。赠:赠别。休遣:不要让。休,莫,别。遣,差遣。玲珑:指唐代歌妓商玲珑。别:一作“寄”。
明朝:明天。江头:江边,江岸。潮平:谓潮水涨至最高水位。又叫满潮。去:离开。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凡情无奇而自佳者,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然也。”有些抒情诗,看起来情景平常,手法也似无过人处,但回肠荡气,经久不忘,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及由此产生的“韵”或韵味。《重赠》就是这样的一首抒情诗。首句提到唱诗,就引人进入离筵的环境之中。
此句用“休遣玲珑唱我诗”作呼告起,发端奇突。唐代七绝重风调,常以否定、疑问等语势作波澜,如“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这类呼告语气容易造成动人的风韵。不过一般只用于三、四句。此句以“休遣”云云发端,劈头喝起,颇有先声夺人之感。
好朋友难得重逢,分手之际同饮几杯美酒,听名歌手演唱几支歌曲,本是很愉快的事,问题是何以要说“休唱”,次句就像是补充解释。原来,筵上唱离歌本已添人别恨,何况玲珑演唱的大多是作者与对面的友人向来赠别之词,那不免令诗人从眼前情景回忆到往日情景,百感交集,难乎为情。呼告的第二人称语气,以及“君”字与“我”字同现句中,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上句以“我诗”结,此句以“我诗”起,就使得全诗起虽突兀而款接从容,音情有一弛一张之妙。句中点出“多”“别”,已暗逗后文的“又”“别”。
三句从眼前想象“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串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则是诗人想象中分手时的情景。因为别“向江头”,要潮水稍退之后才能开船;而潮水涨落与月的运行有关,诗中写清晨落月,当近望日,潮水最大,所以“月落潮平是去时”的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
从艺术特色上看,此诗只说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头别”)和分手的时间(“月落潮平是去时”)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却有无穷余味,能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该诗虽内容单纯,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萦回不已的音韵。它存在于“休遣”的呼告语势之中,存在于一、二句间“顶针”的修辞格中,也存在于“多”“别”与“又”“别”的反复和呼应之中,处处构成微妙的唱叹之致,传达出细腻的情感:与故人多别之后重逢,本不愿再分开;但不得已又别,恋恋难舍。更加上诗人想象出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时刻的大江烟波浩渺,自己将别友而去的情景,更流露出无限的惋惜和惆怅。多别难得聚,刚聚又得别,这种人生聚散的情景,借助回环往复的音乐律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里,音乐性对抒情性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家二季子,风标荀令上。优孟何足求,慎勿作楚相。
毛颜独摧颓,儿能缚篱障。摩挲茧栗姿,我老那复壮。
路涉湖南境,人传宗主临。江山空伴侣,天地有知心。
浩思云相隔,羁怀水共深。东流如不碍,遥寄短长吟。
人生无百年,动如参与商。安得皓首人,常结少年场。
之子皆英妙,意气凌穷苍。千仞万岧峣,睇览匪寻常。
青云生衿裙,白雪披囊箱。剧吟兴愈发,飘然下大荒。
入门喜相见,论诗夜未央。馔玉岂足贵,四壁有文章。
衰朽勿复道,眷此谊难忘。
不察无功赏,安知有意谋。群臣皆贺日,文子独深忧。
一叶扁舟里,萧条生计微。犬依茶灶卧,鸥逐钓丝飞。
不识功名路,浑忘宠辱机。溪头新水绿,欸乃日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