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浮爽清波正日迟,出郊修禊属芳时。幸陪飞观朋簪盍,未睹华堂舞袖僛。
命中已于三耦见,争雄仍向一枰知。爱君多艺能倾坐,岂但流觞记逸诗。
猜你喜欢
及是凡几见,于今乃白头。殷勤蒙饭设,缓急与医谋。
夫子自为德,畸人何足忧。诸家何所历,更有若人不。
倏忽年来卦气周,黄芽未熟雪盈头。了心颇定归藏计,毕世终同造物游。
日上松梢开绣岭,月明海外是瀛洲。从今不挂尘中念,好待空悬黍米浮。
天台高士项斯贤,诏牧黎阳治化宣。事业远符殷傅说,文章曾赋汉甘泉。
双罂酒美劳人送,一纸诗新染翰传。自愧非韩亦非孟,不知君许作忘年。
稽首圆通圆觉王,圆合一切救有情。圆修自性妙湛然,假以音声而说法。
众生闻音得悟解,非色非空二非尘。方便无边行法门,成就如来大圆智。
稽首巍巍观世音,證入如是秘密门。于一尘中现多身,于多刹尘现一相。
于不可说微尘劫,而救不可说众生。发起耳根真实门,不与世间相流转。
世閒声论已宣明,声无无灭有非生。生灭二谛悉圆离,六根由是皆解脱。
奇哉庆喜最多闻,不知闻性常周普。因钟而闻佛所呵,不应更立钟之事。
当知金钟不可舍,能于末劫救沈沦。茫茫六道迷昏衢,得见钟声为慧日。
悲酸恶趣忍泪中,得凭钟声超彼岸。钟声有是大福力,能越苦海如智航。
我愿一切诸众生,闻是钟声同證觉。
久矣宫盘谷,幡然筑大逵。方瞻乌亦好,已问鵩何之。
无复竹林会,忍闻蒿里期。行行溯西日,有泪若连丝。
山绕平湖波撼(hàn)城。湖光倒影浸(jìn)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gēng)。
雾柳暗时云度(dù)月,露荷翻处水流萤(yíng)。萧(xiāo)萧散(sǎn)发到天明。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时分,湖光荡漾,照到楼上犹如水晶一般清莹。
天上的流云遮住了月亮,柳树如同笼罩在雾中一样发暗。带着露珠的荷叶翻动时,水光闪烁,如同飞流的萤火一样。散开着花白稀松的头发,静静地待到天明。
参考资料:
1、天人.唐宋词名篇鉴赏第3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32
2、张璋.历代词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174
平湖:湖名,位于嘉兴东南。波撼城:波涛汹涌,撼动城郭。浸:浸染。水晶楼:楼名,在浙江吴兴。一说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欲:将要。三更:半夜,午夜。
雾柳:指柳树如同雾罩着一样阴暗。度:指遮挡。露荷:带着露珠的荷叶。水流萤:风摆荷叶,叶上水珠闪亮得就像萤火虫一样。萧萧: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散发:散开的头发。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体现其玲珑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时间,暗示了词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衬托景色之美。“露荷翻处水流萤”,“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雾柳”句通过“暗”、“度”二字写尽了柳的朦胧、月的舒缓;“露荷”句则凭借“翻”、“流”二字传达了露荷的圆润、萤的飘忽,“萧萧”带有自嘲的意思,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散发”体现了词人的不羁。
上片一开始,词人以雄浑的气势推出了一个荡人心魄的画面:平湖环绕,波涛震天,孤城独立。孟浩然《临洞庭》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词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孟诗有暗合之处,但只是客观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苍茫阔大的意绪在形式上的自然重叠,而不是主观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变,“湖光倒影浸山青。”词人展现了一个平静而恬淡的画面:湖光潋滟,山色青葱,荡漾着沉醉的氤氲。这恰恰和以上波涛震天的慑人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画面的转换不但体现了动中有静、刚中有柔的自然景观上的复杂的情趣,而且在情绪上带来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楼下欲三更”是对以上画面意境上的补充,它为词人所咏叹的景物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的氛围。“三更”点明时在深夜,从而为下阕对夜景的具体描绘作了过渡性的铺垫。
到了下片,词人意犹未尽,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观之中。所不同者,此时词人所刻画的夜景主题愈加明了,“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两句正体现了这一变化,前句暗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情韵,后句又为这销魂的意境增添了几许生意、几许亮色——露珠敲荷,流萤相逐。这两句不仅意境幽美,而且对仗和遣词也极为精工、贴切。由于词人从细微的感触着笔,表现了一种缠绵的风情。词人疲于世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滋长了一种放旷的情怀,正如他在结句中所说的:“萧萧散发到天明”——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它虽没有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表达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阔大与深厚,但却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达观与迷恋。
这是一首描写湖景的清新隽永的小词,上片写湖水由昼至夜的变化,始而波涌撼城,继而平静如镜,浸山映楼。下片写夜景变化,月阴时柳晤笼雾,荷翻时露流如萤。诗情画意,使词人流连至天明。总观这首词,它的重心在于写景,通过景观的变化带动情绪的升沉。因此,全词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词人思想与情感却暗藏于全诗,于“景”的空灵中无处不感到“情”的渗透与激荡。
几度寻春信,亲曾到石桥。寒云拂缟夜,恨不坐通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