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乱插繁花霁影中,忍教雪片扫狂风。
从今准拟青梅子,雨点梅尖醉颊红。
猜你喜欢
鲰生夙劫在虚无,那问真灵位业图?识字聊供仓颉役,求仙肯受始皇愚?
尘皆在梦人谁觉,天可常留日不徂。三尺藤床风火界,元关黍米是丹垆。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路茫茫,
昨夜波声,
本站。
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李济阻)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禁鼓初闻第一敲,乍看新月出林梢。
谁家宝鉴新磨出,匣小参差盖不交。
苍山烟暝,碧波云淡,画船闲舣蘋洲。人坐镜中,棹停天上,扣舷浩发新讴。
斜日水西头,正莺寻芳树,燕绕红楼。谁整雕鞍,拂衣将去更淹留。
春风旧日遨游,曾雾迷兰枻,雨滞棠舟。须信当年,五陵年少,争夸肥马轻裘。
欲语且还休,问谁家庭院,深锁清秋。杨柳无情,也低眉黛助人愁。
旗彩斜飞一命轻,舟人却立万舟迎。
不应当日将军事,犹到如今气未平。
玄楼矗城端,檐影堕水涯。凭阑对堤草,鸣橹飞浪花。
旧闻会昌湖,一望十里赊。藩篱孰定地,相入如犬牙。
河间寻丈波,仅可通行艖。芙蕖已销落,寒水浮枯葭。
佳景不及远,兴思重咨嗟。夫人各有思,所异正与邪。
潮汐荡漓薄,郑卫生淫哇。君子善发虑,身通心则遐。
徘徊兴未已,古木啼昏鸦。
衰鬓朝临镜,将看却自疑。惭君明似月,照我白如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