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招提一径入垂杨,翠竹千竿粉箨香。
正要银丝好看客,不须雪乳苦搜肠。
兴亡徐李一弹指,文字晃黄两擅场。
八十老僧无个事,犹将经卷佞空王。
猜你喜欢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
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带雨溪云重,依山石路斜。
聊乘阮孚屐,径入梵王家。
接竹引流水,栽篱护野花。
簿书有期会,无地老烟霞。
一树古梅花数亩,城中客子乍来看。
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
一昔逢寒食,行吟采物华。风生敲槛竹,雨湿堕船花。
曲坞青龙树,长滩白鹭沙。回看江上水,直去到吾家。
新霁来山中,精舍骋游眄。始入灌木阴,稍深泠风善。
维南豁平畴,极西耸浮巘。静云一族居,幽涧众流衍。
氿出浸浅莎,滥时破重藓。潏潏灵液华,涓涓连珠演。
手不乱淆,口饮有廉辨。即此澹交订,君子意非舛。
惜哉无名缁,绿尘斗茶荈。明朝续水缘,石鼎携松筅。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参考资料:
1、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羞:难为情。
扶:搀扶。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默识何销语话详,心斋也则坐能忘。
如何孔氏家传底,却在高僧衣钵傍。
并把禅机俱寂灭,不教妙理费商量。
白深化锁轩前路,看尽金炉几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