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僧知我思归意,为我临伊创草堂。闻说绕阶丛巨石,更须当槛植脩篁。
窗间东望乾元刹,门外南趋积庆庄。便拟半移生计去,不知何似畅师房。
猜你喜欢
三顾先生得麟笔,付嘱遗经谁第一。
独将麟髓饭澹翁,项家阿英亦其乙。
澹翁孤忠贯两仪,阿英卓行彻九扉。
旌门一日插天半,却把此笔傅阿宜。
阿宜阿囝续弓冶,卢溪书院声无价。
不论当家与外人,不日天池看浑化。
龙泉二李继谪仙,朝议朝散相后先。凤雏二妙继乃祖,宗儒师儒贤弟昆。
手种兔目今几年,日茹叶淘呻断编。阴似王家三树绿,异时官职追前躅。
花作唐人八月黄,来岁能书催趣装。
有明熹庙壬戌科,先公典试人材多。漳浦黄公出门下,匣开虹见腾太阿。
海南砚果读书种,凛凛气节坚不磨。传道邺山讲学处,堂三亭五流弦歌。
百年旧基废复举,先型遗爱神人呵。乃有江夏令兄弟,闻风兴起勤规摩。
增置园亭作学含,分岩绝壑依陂陀。兹山奇丽富景色,背负峰面横江波。
朱明洞开返照入,赤城标建晴霞拖。翠叠红稠锦绣谷,武夷九曲无或过。
呜呼黄公生逢百六运,不废礼乐因干戈。三易群经有述作,疏说贯串祛其讹。
况今清晏尚儒术,礼门义路平不颇。后生游谈但束阁,谁溯后海穷先河。
璞园之作志景仰,用意非独耽烟萝。学比登山互鞭策,工得居肆群切劘。
连屋之书拂云树,讵让山林人姓何。我少失学老而悔,诵芬咏烈渐颜酡。
万里题诗感离索,梦入幼塾还嘉禾。焉得双翅奋闽海,游焉息焉安乐窝。
龙泉二李继謪仙,朝议朝散相後先。
凤雏二妙继乃祖,宗儒师儒贤弟昆。
手种兔目今几年,日茹叶淘呻断编。
阴似王家三树绿,异时官职追前躅。
重重叠(dié)叠上瑶(yáo)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本站。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童:男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莫致儿荣养,翻令父苦耕。
可怜废书泣,不忍叱牛声。
灵篆贮纱囊,熏风绿鬓傍。
从今能镇胆,不怯睡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