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君住东皋五亩坡,春来景致问如何。扶桑日上晨光好,杨柳风回淑气多。
村北村南鸠唤雨,社前社后燕寻窝。一言难尽田家乐,请诵康衢击壤歌。
猜你喜欢
晨光散苍凉,灌木露未晞。众鸟各相命,迟迟出林飞。
岂不畏网罗,所苦渴与饥。人生有常策,胡为不知归。
东皋春雨深,地泽黍豆肥。理荒朝荷锄,迫暮返荆扉。
筋力固疲倦,庶幸无祸机。鹿台多黄金,首阳悲采薇。
且自食吾力,焉知彼是非。
画省才华有数人,东皋心不在风尘。啸登每羡陶元亮,取号真同戴叔伦。
淮海云烟千里梦,长安岁月几回春。凭谁写出山中趣,手把书看白氎巾。
雨过碧云秋,占断滩头,沧浪翻处湿纤柔。谁展翠茵平似剪,宿鹭眠鸥。
沙尾远凝眸,雨惨烟愁,萋萋不共水东流。几度渔人来傍宿,绿映孤舟。
仙去人间有故亭,四山林竹郁青青。隐居真诰传千古,玉局丹文役万灵。
白鹤归来人换世,黄云翔集夜充庭。步虚声转松风响,思掬岩泉洗耳听。
不自识疏鄙(bǐ),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chán)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chán)观,依止古先生?
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
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院子里尽是一片蝉的叫声。
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
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参考资料:
1、王洪.中国古代诗歌精译.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456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82-583
疏鄙:粗野,俗陋。这里指诗人自己疏懒的性格。
过门:登门;上门。
休官:辞去官职。
禅观:即禅理、禅道,学佛参禅。禅,梵语“禅那”的省略,意“静思自虐”,“思维修”,为心注一境、正深思虑的意思。观,即观照。古先生:道家对佛的称呼。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首两句:“”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观,即观照。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即禅理、禅道),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
病卧秋山秋已深,石泉松磴梦空寻。方嗟抱疟兼旬苦,又值轻霜九月侵。
蛩响暗凄初永夜,灯明悬映此时心。自怜近僻多堪笑,癯极支颐尚苦吟。
缺处还孤守,圆时亦独栖。
何曾闻合壁,只见是如珪。
桂子遗秋信,方诸寄夜啼。
建章残漏促,又伴玉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