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容吾畏友,春日去朝京。
蔗境诗多好,莲池官最清。
坐诬缘举将,取忌为时名。
诸老端平岁,同词为辨明。
猜你喜欢
吾莆诸寿隽,习静鲁灵光。有子麒麟种,群孙鸳鹭行。
此行青眼众,见谓白眉良。通籍何愁晚,庭椿乐未央。
病起恹(yān)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qì)。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dì)。人远波空翠。
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参考资料:
1、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36-237.
2、吴昌恒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36.
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砌:台阶。
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回睇:转眼而望。
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杂记》所说的“一日病起”,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由于生病,心绪愁闷,故见画堂前正在凋谢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写前春人去,无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作者当是由眼前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同样的情况,还有范仲淹、司马光等,皆一时名德重望,他们都写过艳丽的小词。其实,这倒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杨慎《词品》所说:“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韩偓《流年》诗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再者,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每岁中官出,人思答圣情。闾阎敛愁叹,神鬼害骄盈。
不复忧天坠,何曾见海平。愚夫劳过计,小物有微诚。
垂杨相掩映。讶红争人面,名标露井。秾华耐凄冷。
又清明到了,东风吹醒。蒸霞灿锦。更谁参、三生悟境。
一任它、遍野漫山,指点春光千顷。回省。紫陌红尘,断岸疏篱,飘零是恁。
香梦怯,仙路永。怅青鸾信杳,飞琼何处,难记瑶池风景。
最销魂、临水亭亭,夕阳描影。
忽去忽来如寤寐,相违相见已忘言。望尘独倚长亭下,勒马难回落木边。
家信劳兄三载梦,官箴费我五更眠。浮云好似憎怀抱,明日楚江今日燕。
山色都如归兴浓。春融融处客匆匆。岸花影里莺吟雾,江阁阴中燕受风。凭画楯,睇层空。情衷待说几时同。不如且尽樽中绿,图得醄醄醉脸红。
高祖见黥布,公然踞床洗。帝王作用自不同,厚其供张薄其礼。
笑彼骊山徒,易怒亦易喜。所愿无多略可知,帐御饮食而已矣。
君不见,狂生入谒汉天子,长揖不拜上遽起。急挥两女趋辍洗,延揽英雄乃若此。
骊山之徒宁兄比,嗟嗟何怪踞床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