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閒龙躩千寻干,地底雷奔万仞泉。
寄主该山旧游客,个中端不减栖贤。
猜你喜欢
帝城深处寺,楼殿压秋江。红叶去寒树,碧峰来晓窗。烟霞生净土,苔藓上高幢。欲问吾师语,心猿不肯降。
七十有馀岁,不曾游此山。因寻白云路,深入翠微间。
晓涧烟霞合,春岩草木斑。谁灰心地火,占取一生閒。
不见慈湖二十年,忧心如醉复如颠。
我来忽见慈云阁,恍若慈湖现我前。
泠(líng)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sài)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jīn)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水声清幽悦耳,彻夜回荡,但谁又是它的知音呢?前朝如梦,边愁难写。
极目望去,天边的云中.征人与征雁同行于秋风之中。如此悲凉之景,让人不禁伤怀,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
参考资料:1、(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283-284页2、(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82页。
泠泠:形容水流声清脆。
关塞:此处泛指边关之地。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这句写居庸关的形势极其险要。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红襟翠袖:指歌女。
此篇为行役塞上之作。词中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词人的兴亡之感。
词作由冷冷水声起兴。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扬,自是十分精当,化用了陆机《招隐诗》中的名句“山溜何冷泠,飞泉漱鸣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刘长卿曾作过一首《听弹琴》诗,里面也有“冷冷”二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可见这“冷冷”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声。此处词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还有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的无端意绪、种种悲感。至此,整个上阕,都是从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
下阕转而从视觉、从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极天关塞云中,纳兰只能与大雁”,“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这样险要的边关之地,自然是极其寥廓辽远的。“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深切感人。
该词抒发了词人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并将此愁书于壁上。上片由水声泠泠起笔,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这是落笔于听觉上激发的愁情。下片写景后抒发感情,从视觉及眼前景更深层地渲染这种愁情,自然流畅,感叹孤独寂寞的情怀难以言明。全词气韵苍凉,表达了词人“英雄寂寞”的情怀。
秋香多日閟英华,霜脱离离抱砌斜。趁节不随时俗眼,近冬真是岁寒花。
摛辞旧入骚人笔,载酒谁寻醉令家。曾读南华齐物论,均无迟速可惊嗟。
义着往叶。
分珍来裔。
庶几与子。
终兹不{杀攴}。
岂如冬夏。
寒暑易节。
斯诚既着。
信不待誓。
客过柴门叹寂寥,旋挑野菜拾风樵。
无钱辍赠开衣笈,有病来求探药瓢。
偶憩荒郊思种树,每逢断涧欲营桥。
书生一念终迂阔,犹闽苍黔与肖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