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gǔ)。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lǒng)亩。
采玉上山颠(diān),探珠入水府。边兵索(suǒ)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chú)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jí)藜(lí)。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在田间行走,无意中发现村庄中的很多人家空无一人。向路过的村人打听才知道,这些屋子里的人都外出做生意去了。
官家不向商人征税,偏偏征税于劳役辛苦的农民。在这里居住的人,纷纷做生意谋出路去了,以致这里的土地无人耕种,任由行人往来,变成了道路。
这些经商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采玉,下水求珠。可边疆士卒要吃要穿,这些珠宝如同泥土,无法充饥御寒。
古来一人耕种,三个人还吃不饱。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家,竟没有一个人拿着犁锄耕田。
我们的粮仓已经空虚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田园已经完全荒芜。上天不落下粮食,有什么办法去养活众多的老百姓呢?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61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383
比屋:一作“比邻”,相连接的许多人家。借问:请问。
税商:征税于商人。“税”用作动词。侵垅亩:一作“侵垄亩”,侵占了庄稼地。
山颠:一作“山巅”。水府:神话传说中龙王的住处,这里指水的深处。此物:指上文的珠宝玉器。
把:持,拿。
蒺藜:长有细刺的野生草本植物。雨粟:落下粟米。“雨”用作动词,落下。烝黎:百姓。
姚合在任武功县主簿后曾在农庄闲居一段时期,写了一些反映农村情况的诗,较有社会意义。这首《庄居野行》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首。
《庄居野行》诗歌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重商轻农的风气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农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由于唐朝政府重商轻农,导致农民都弃农经商,造成“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的严重局面,因此作者大力呼吁,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视。此诗和刘驾的《反贾客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拓宽了唐诗创作的题材。
这首诗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诗人落笔便直敷诗人“野行”之其事,突现了农村“比屋皆闭户”的萧条荒凉的现实。接着,诗人便挖掘、剖析了农民“闭户”从商的社会原因,说明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漂泊四方的根本症结,在于“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接下去,诗人又展示了农民被迫采玉撷珠的苦辛和边兵敲诈勒索农民的生活画面,并从古今遥迢辽阔的时间领域上对“官家”逼农经商的昏庸举动进行了鞭笞,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形势动荡的忧恨。结尾“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二句的愤怒质问,更寄寓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之情。
赋的表现手法在于体物写志,在记叙性诗歌中用得较多。这首诗几乎通篇用赋,诗人从开头“比屋皆闭户”的社会现状入手,层层展开场景,拓展画面,从“田间”至“比屋”,从“屋中”至“垄亩”,从“山颠”至“水府”,从“古来”到“如今”,从“仓”廪到“田”畴..都达到“随物赋形”的地步,而环境的每一推移,又总带情韵以行,让读者透过“皆”、“尽”、“犹”、“常”等充满感情色彩的时间、程度副词而看到唐末重商轻农的政策给社会带来的不幸后果,虽属平铺直叙,却颇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此外,这首诗语言通俗,对仗工整。如“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等句是。“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等句,则对比鲜明,讽指深入。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jì)门,历观燕(yān)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wú)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zōu)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wēi)。
南登碣(jié)石阪(bǎn),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王道已沦(lún)昧(mèi),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自古皆有死,徇(xùn)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yíng)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wěi)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丁酉这一年,我从行北征契丹。从蓟门出去,遍览燕国的旧都城,它的城池、霸业已经荒废了。于是感慨而仰天叹息,回忆起当年乐毅、邹衍众位贤士在燕国的游从可称很盛了。于是登上蓟丘,作了七首诗来表达这种感想,寄给终南山的卢藏用居士。这里也有黄帝的遗迹存在。
向北登上蓟丘四下观望,寻访古代轩辕台的遗址。
勇猛的应龙它已经不见,牧马的童子也离开尘世。
还思念着那仙人广成子,白云深处也许留下踪迹。
往南登上邹衍居住的碣石宫,远远眺望郭隗受礼的黄金台。
丘陵上全是成林的参天大树,招贤纳士的燕昭王如今何在?
霸业的理想遗憾地成为过去,我骑着马前往又骑着马回来。
仁政王道已经沦没不明,战国诸侯竞相贪利用兵。
乐毅为此多么感动奋发,主持正义攻下齐国都城。
宏伟抱负竟然半途而废,我遗憾叹息地遥念伊尹。
秦王一天天暴虐无道,燕太子怨愤也就加深。
一旦听说田光的高义,便以千金购利匕相赠。
他们的事虽没有成功,千年来为之黯然伤神。
自古以来人人都有一死,只是徇义的人确实少见。
为什么像燕丹太子这样,还要使田光先生有怀疑?
伏剑而死诚然已成往事,使我感动落泪沾湿衫衣。
天道沦没在夏商周以后,天与人的奥秘很少发现。
邹衍先生气度多么恢宏,漫说九州之外大海无边。
人事兴亡已经过了千年,如今就再无从进行推算。
只有生而逢时最为难得,每朝每代并非没有人才。
郭隗先生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参考资料:
1、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83-91
丁酉岁: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蓟门:即蓟丘。燕之旧都:蓟是古代燕国都城,故址在北京市西南。乐生:指战国名将乐毅。邹子:即邹衍。轩辕:黄帝之号。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所居,遗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
应龙:有翼之龙,相传是黄帝的臣子,受命杀了蚩尤。
广成子:神仙名,一说为老子别号。隈:曲深之处。
阪:一作“馆”。黄金台:又称燕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沦昧:没落;昏暗。
感激:感奋激发。
阿衡:指商代贤相伊尹。
不立:不成。
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一作“循”。
太:一作“丹”。
三代:指夏、商、周。
瀛:海。垂:远。
推:推求。一作“为”。
隗君:即郭隗。
这组诗共七首:第一首凭吊轩辕古台,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见至道之治,于是产生了追寻古人、寻访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凭吊碣石馆、黄金台,缅怀燕昭王,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赞颂乐毅的功勋,同时叹惜其遭谗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业,寄托着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第四首追忆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叹其事败而遭杀身之祸;第五首颂赞田光勇于为正义献身的气节,同时责备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赞颂邹衍的九州理论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写对郭隗的仰慕之情,叹惋古今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全组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诗尤具有代表性。其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这是一组咏史怀古诗,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体现了诗人对盛世的向往、对古代贤人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其基本内容,与《登幽州台歌》一样,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充满着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这组诗也是陈子昂实践其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