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líng)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
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
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
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
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70-771.
2、何国治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7-328.
太白峰: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太一山。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交界处。山峰极高,常有积雪。穷:尽。这里是到顶的意思。
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这里喻指仙人。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这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门户。
泠风:和风。轻微之风。
武功:古代武功县,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眉县全境和岐山南部。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
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十分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像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读者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泠风”就是清风的意思,这种形象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的念头。“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
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他在诗中发问:“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功,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诗人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太白太白,我以一杯未乾之浊酒,酹尔万古不尽之英魂。
人生去住初何定,蓬莱再换碧桃根。太白之星缘何来,采石之没胡为哉。
始胡醒而遽降,今胡醉而忽回。兽锦宫袍能有几,高才磊落心徒哀。
思未已,上有千寻之石壁,下有不测之江水。水荡荡以成波,山苍苍而结绮。
布锦绣于空中,散烟霞于万里。罗浮之顶恍逢君,天台之外标红云。
当年綵笔今何在,草木缥缈输灵文。鸬鹚杓,鹦鹉杯,汝生酌尽几多酒。
一斗百篇枉自雄,讽诵遗文空在口。君不记沉香亭北花发时,醉中立取清平词。
一曲未罢一曲进,徒然白璧售毁青蝇缁。又不记华阴县里骑驴日,长吏执之使勿失。
任尔霜蹄历块奇,咫尺困蹶何能逸。曾说蜀道难,何地非太行。
太真既善怨,力士更多谗。终身承宠泽,不过供奉班。
一应永王召,骨销胆易寒。不如去逐月,纵迹青冥间。
霓光吐万丈,六鳌相往还。念此往事怀太恶,把酒洒空相对嚼。
日月经天彩未休,天赋汝生既不薄。何必悬名麒麟阁,燕然镌功亦销铄。
后庭玉树今寂寞,有美一人不可作。浩浩长江天际流,芦花落尽杨花浮。
此江若可化醽醁,与尔长消万古愁。
任城百雉何突兀,城边古道层楼出。楼上仙人去不还,杨柳芙蓉自披拂。
清平奏曲是何年,天子呼来尚醉眠。何如采石矶头夜,捉月骑鲸飞上天。
天边明月依然在,清光夜夜生沧海。玉楼高处几经春,虬龙何日洒飞鳞。
昔闻李供奉,长啸(xiào)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shǔ),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chán)湲(yuán)济水流。
我听说从前李白曾独自登上这楼台,吟咏诗作。
他一来到这里,此地和他的大名就一起百代流传。
白云悠悠,海上霞光映照,明月皎洁升起,秋色宜人。
潺湲的济水流淌,尽阅古今,却是再找不到那曾来过的人了。
参考资料:
1、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9-370
2、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
李供奉:即李白。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这里指吟咏。
垂顾,光顾,屈尊光临。
曙:黎明色。天门,星名。属室女座。此指天空。
潺湲:水缓缓流动貌。济水:古水名,源出河南王屋山,东北流经曹卫齐鲁之地入海,下游后为黄河所占,今不存。济宁为古济水流经地域,金代为济州治所,故由此得名。
此时王世贞与李攀龙主盟文坛,名重天下。登太白楼,追寻前朝天才诗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当年李白登楼情景:“”不称“李太白”而称“李供奉”,称李白刚刚去职的官衔,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楼的时间和背景,李白到山东任城,是在任翰林供奉之后,并说明他虽然被“赐金放还”,却满不在乎,照样地纵情诗酒,放浪山水之间。“长啸独登楼”,“长啸”是魏晋时代阮籍嵇康的名士风度撮口发出悠长情越的声普。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李白的潇洒风神。一个“独”字,更写出其超逸不群和“眼高四海空无人”的气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本来不为人注意的济宁南城小楼,一经大诗人“垂顾”,从此百代留名了。这里流露了王世贞景慕、缅怀李白之情,在无限景慕中,也隐隐蕴蓄着作者追踪比附之意。王世贞此时想的是:当年李太白垂顾此地,百代留名,我王世贞如今也来步他的后尘了。明里是颂扬前贤,暗里寄寓着个人的抱负。
“”王世贞写自己登楼望断天涯的情景。可是诗人笔下之景,并非全是济宁城楼即目所见,而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想像的一种海阔天高的境界。此时登上太白楼的王世贞思接千载,多么想与才华盖世的李太白精神上千古相接。于是,他也像李白那样,运用充满神奇幻想的浪漫主义笔法表现自己对这位天才诗人的神往。李白《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去间。”王也贞在登临凭吊之际,也进入李自写的那种幻觉境界:仰望海天,明月当空,曙光朦陇,仿佛自己也听到诗仙李白的召唤,即将凌虚乘风而去,进入天界之门,去与他“相期邀云汉”了。
当他猛然从幻境中清醒过来时,又从天上跌落尘寰,不禁产生一种失落感。他感叹:像李白这样的夭才多少年才出一个,酒楼啊酒楼,自李白光临之后,还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再来登临,使酒楼重新蓬壁生辉么?“杯欲觅重来者,潺缓济水流。”他心潮澎湃,望着东流入海的济水出神:那i滔滔江水啊,洪波涌起,后浪逐前浪,一浪高一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发展史文学发晨史,也是这样。他感咽的神清中,大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之慨。
这首《登太白楼》写作上一个显著的特色,把李白当年登楼和自己今日登楼捏合到一起写,明写大白,暗写自己,写得极有才情,极富个性,表现了王世贞敢于与李白攀比的雄心、气魄,李贽称王世贞“少年跌宕,······气笼百代,愈不可一世”(《藏书》卷二十六)。王世贞这种个性,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很突出。这首诗写得也像李自,海阔天空,气条调古,颇得李白诗歌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