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百年间岸谷移,邯郸枕上梦回时。
兔葵燕麦玄都观,好继刘郎旧日诗。
猜你喜欢
晴烟漠漠柳毵(sān)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
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本站。
毵毵:柳叶枝条下垂貌。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月明山静海无尘,鹤氅翩跹玉一痕。却记别时春已暮,落花都付富家村。
耿耿岁云莫,索索多悲风。孰云客窗静,亦有床下蛩。
起来独盘桓,幸此良景逢。油然开我颜,清赏谁与同。
浊醪有真趣,可惜儿女容。行吟会稽岭,坐啸蓬莱峰。
冉冉群动息,月在山之东。
兵尘浩无际,烈女难自全。妇人无九首,志欲不二天。
燕山翟氏女,既嫁夫防边。一朝闻死事,健妇增慨然。
生有如此夫,早寡非所怜。求尸白刃中,负土家山前。
事去哀益深,义尽身可捐。无儿欲何为?所依惟黄泉。
乡邻救引决,烈日丹衷悬。谁办节孝翁,重赋睢阳贤。
我昨过其乡,山水犹清妍。闻风发如竹,飘萧动疏烟。
千年吟诗台,峨峨太宁巅。为招冯太师,和我节妇篇。
一日擒一豹,两日擒两虎。绣衣使者到荆溪,三日尽知民病苦。
使君诏县令,县令召猎户。赏格高悬网新补,尽道使君仁且武。
使君谓父老,汝邑昔有周处公。力与蛟虎争长雄,不知名落三害中。
斩蛟杀虎翻然改行收奇功,今人古人性本同。彼哉名在丹书欲焚者,能言擒虎自效吾其从。
甲能独当乙并力,所不汝贷有如此溪石。一鼓再作,声如风雷。
山谷响应林木摧,丑类欲逃安往哉。一虎复一虎,一豹复一豹,从今日日闻飞报。
君不见山南山北行人多,争和使君擒虎歌,何处乡村愁政苛。
柏叶春醅,为君亲酌玻璃盏。玉箫牙管。人意如春暖。鬓绿长留,不使韶华晚。春无限。碧桃花畔。笑看蓬莱浅。
一点圆光,妙洞真香。恣逍遥、三界行香。冲和道体,浩瀚天香。得大良因,长生果,性灵香。清净仙香。无价名香。遇清朝、远近钦香。太平逸乐,花卉偏香。愿大功成,朝元去,满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