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信风传阆苑香,腾空鹤驾望仙郎。当年谁为看炉鼎,曾得丹砂入药囊。
猜你喜欢
养贤列鼎手自烹,燮调元化和如羹。马蹄一蹙燕地裂,毡裘尚拂阴山雪。
将军表请愿出师,壮士挥戈惟恐迟。武成才试二三策,黍离已见闵周诗。
纵横门外豺狼路,我老此身无著处。君不见平淮十万兵,犹向襄阳守朱序。
君不见子幼自劳羔日烹,何如命驾季鹰吴中煮莼羹。
又不见姜侯设鲙凿冰裂,何如徒步拾遗长镵黄独雪。
幸遇南来董鍊师,说似壶天日月迟。谪仙之游乃非谪,长安市上斗酒百篇诗。
蒲轮休指商山路,得到白云采芝处。诸生待揖隆准翁,马上未遑事庠序。
猎犬已为兔死烹,犹向汉俎分杯羹。脚靴手板冻欲裂,尚立唐阶没膝雪。
三寸舌为帝者师,终比赤松见事迟。相看一笑在目击,何用左思招隐诗。
出门便是天坛路,云閒指点巢仙处。不辞杖屦从子游,王者之后养老在西序。
谷因辟后厌鼎烹,那在丘嫂轑釜羹。冠未挂前已先裂,一簪却上山头雪。
我虽无师心我师,速修何恨下手迟。论中自得养生理,笔底尽是游仙诗。
休向回车问前路,终须有个安排处。晴窗点检白云篇,不知谁为作者序。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参考资料:
1、刘学锴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35
2、赵明华.唐诗原来可以这样读.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2:61-62
3、张国举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妙年涉笔赋城芜,岁晚无歌击唾壶。曾是北扉称内相,却来东岭伴寒儒。
閒来真隐编成传,静取飞仙貌作图。豪气年来除已尽,元龙雅意卧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