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怀玉垒李谪仙,精神浩瀚游八表。
顶摩苍天弄白日,方丈蓬莱思清矫。
吾乡夙号山水邦,萦青缭白杂苍缥。
人间要自有佳趣。何必陈瞷扶桑晓。
江郎秀色照闽吴,咀嚼自可忘幽悄。
烂柯山与浮云齐,突星骑石凌飞鸟。
何独此山名未燿,无乃潜德避喧扰。
定是壶中小有天,众星未易立谭了。
物之显晦固有数,巧历谁能穷忽秒。
我闻雁岩古业无,山经不载事沉杳。
后世奇秘始发见,游人足迹竟盘绕。
九华妙观人未睹,刘郎当时眼偏瞭。
固知有物必有遇,此理甚明非深渺。
岂惟安定名不腐,自觉刘郎才力少。
我诗那能为重轻,九鼎借助鸿毛小。
群豪自可继唐贤,联名况有诗僧皎。
猜你喜欢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zhuó)茗(míng)聊代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本站。
帝里:京都。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千峰雪尽鸟声春,日永孤吟野水滨。
霄汉路岐升未得,花时空拂满衣尘。
玉作车辕蒲作轮,当初不起颍阳人。
一家总入嵩山去,天子何因得谏臣。
万里指吴山,高秋杖锡还。别来双阙老,归去片云闲。
师在有无外,我婴尘土间。居然本相别,不要惨离颜。
江海岁云晏,雨冥风自凄。
叶光群木洗,翅湿几禽低。
静榻欹寒枕,孤城隐暮鼙。
少陵车马客,催踏草堂泥。
梵宫楼阁正横虚,俯瞰平畴一幅书。
宿鸟投林迷所自,野貛寻穴失其初。
茅柴熟处功非细,榾柮烧来计未疎。
回首少年观校猎,忽飞一骑射山狙。
佩玉垂绅廊庙人,幽花小草岂其伦。
须知四海皆兄弟,淡泊论交处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