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匕首无功壮士丑,函封可惜将军首。
秦庭一死谢田光,社稷何曾计存否。
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
当时太子不早遣,待客俱来应未知。
猜你喜欢
六国互合从,强秦屹虎视。南襟泾渭流,北控甘谷峙。
蕞尔一燕壤,曷厌贪饕志。田光构奇谋,幸鼓荆卿气。
殒身明勿疑,直走咸阳市。左授于期函,右献督亢志。
断袖环柱馀,秦鼎一丝繫。吁嗟高渐离,尚置筑中器。
为术良已疏,秉节终弗易。壮士贵丧元,成偾非所计。
逆命帝函歼,于昭秦二世。千秋易水歌,慷慨满天地。
独憾荆卿剑术疏,虎狼到手不能除。
何如博浪挥椎者,远击犹能中副车。
计出不可测,襟期相激昂。悲风寒易水,侠气小咸阳。
六国群谋失,三军一匕当。英雄幸不幸,愁入代云长。
壮气干牛斗,孤怀凛雪霜。只知酬太子,不道负田光。
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千金求匕首,身后竟茫茫。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qiè)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xiè)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你们哪知道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
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参考资料:
1、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10-311.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中文系,2009:248-249.
妾:花蕊夫人自称。
解甲:解除武装,指投降。更无:一作“宁无”。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用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楚塞金陵静,巴山玉垒空。万方无一事,端拱大明宫。霜霁长杨苑,冰开太液池。宫中行乐日,天下盛明时。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如。春风真有意,一一丽皇居。月上宫花静,烟含苑树深。银台门已闭,仙漏夜沉沉。九重青锁闼,百尺碧云楼。明月秋风起,珠帘上玉钩。
弹指七十年,颜发遽如此。
棒喝夹攻之,碓磨备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