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山桂树碧云西,三叠琴心月未低。
曲罢便乘花凤去,广寒琼牖要新题。
猜你喜欢
试上南楼望,羁愁觉易消。雨溪遥合港,大海暗通潮。
白露垂青野,丹霞映碧霄。梦神曾献吉,日莫不堪招。
忽惊春事过,几见落花飞。贫病人堪老,勋名愿转违。
诗从愁里赋,家向梦中归。去去无劳问,沧江旧业微。
匹马騑騑冒晓征,故人惜别涕双零。青云器业方千里,穷巷生涯独一经。
节目已疏非杞棘,源流不竭即沧溟。馀闲且尽诗书学,莫遣尘埃误性灵。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sāo)丝恨更长。
著(zhuó)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辛勤劳苦获得的蚕茧不满筐,深夜里煮蚕抽丝恨比丝更长。
贵人们穿绫罗哪知道养蚕苦,他们只是贪恋衣上的绣鸳鸯。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6-307
盈:满。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丝来。
著:穿衣。
这首诗第一句写养蚕的辛勤劳苦。诗人在这里没有过多地描写养蚕的过程,只是用“辛勤”与“得茧不盈筐”互相对照,突出了蚕事的艰辛。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因此诗人在下句说这些养蚕人“灯下缥丝恨更长”。这句诗用茧丝来比喻蚕农的恨,既形象又贴切。劳动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丝织布,每一缕丝都是蚕农辛酸的记录,但是他们享受不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劳动果实被统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恨,那每一声织机的声响都是劳动人民的叹息,都是劳动人民的诉说。
第三句诗锋一转,写穿绫罗绸缎的贵人。他们穿着华美的衣服,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蚕农和织妇的辛酸,他们只知贪爱绣在绸缎上的鸳鸯图案。这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更为明显,更清楚地点明封建社会贫富的对立,写出劳动人民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愤恨和鄙视,诗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社会作用更广泛了。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前两句同后两句构成对比,使诗意更加鲜明,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的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
温塘溪上多青山,隐君种松溪云间。蛰龙老去不复化,铮铮鳞甲号秋寒。
下有茯苓二千石,上有菟丝三百尺。夜深玄鹤忽飞来,摇弄春光荡空碧。
花兮可采泉可烹,隐君托迹相忘形。客来醉我徂徕酿,还俯沧浪歌濯缨。
十亩山田都渐次,数间野屋有涂茨。施为正处劳神少,租税先时见吏迟。
容足江山如有待,候门童稚总能知。不栽溪口桃花树,勾引来人恐莫支。
故人今在霅之滨,风雪孤篷未苦贫。二载溪头见安道,一蓑江上觅玄真。
饭烝菰米香生夜,被拥芦花梦绕春。莫说江都锦帆事,芜城烟雨正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