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鹤岭鸾冈空胜地,龙沙乌塔尽荒墟。
猜你喜欢
品待秋风鲈味美,重来桂玉啜齑橙。
如障如屏如绣画,似幢似盖似旌旗。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路茫茫,
昨夜波声,
本站。
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李济阻)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垂杨十里拂金堤,走马东来不记谁。
飞虎两鞬摇玉带,盘雕双袖蹙金丝。
诗家为政别,清苦日闻新。乱后无荒地,归来尽远人。
宽容民赋税,憔悴吏精神。何必河阳县,空传桃李春。
睡觉春山懒更添,起来余恨锁眉尖。
料应春事关心曲,怕见杨花不卷帘。
柳眼偷看梅花飞,百花头上东风吹。
壑源春到不知时,霹雳一声惊晓枝。
枝头未敢展鎗旗,吐玉缀金先献奇。
雀舌含春不解语,只有晓露晨烟知。
带露和烟摘归去,蒸来细捣几千杵。
捏作月团三百片,火候调匀文与武。
碾边飞絮捲玉尘,磨下落珠散金缕。
首山黄铜铸小铛,活火新泉自烹煮。
蟹眼已没鱼眼浮,垚垚松声送风雨。
定州红玉琢花甆,瑞雪满瓯浮白乳。
绿云入口生香风,满口兰芷香无穷。
两腋飕飕毛竅通,洗尽枯肠万事空。
君不见孟谏议,送茶惊起卢仝睡。
又不见白居易,馈茶唤醒禹锡醉。
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
文天范公对茶笑,纱帽龙头煎石铫。
素虚见雨如丹砂,点作满盏菖蒲花。
东坡深得煎水法,酒阑往往觅一呷。
赵州梦里见南泉,爱结焚香瀹茗缘。
吾侪烹茶有滋味,华池神水先调试。
丹田一亩自栽培,金翁姹女採归来。
天炉地鼎依时节,炼作黄芽烹白雪。
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