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yè)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tán)曲,安禅制毒龙。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8
2、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9-110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5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咽:呜咽。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黄昏。曲:水边。“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三日连绵雪,丰年预可占。
阴寒驱瘴毒,刑杀助天歼。
片片寻衣袂,花花饤屋檐。
来时须浩漫,到地即微纤。
狼籍无由扫,虚空不易拈。
溪流成浼灂,野色变青黔。
洗砚冰霜合,烹茶气味甜。
行人留趾足迹,村老上髭髯。
只被交加惑,宁为冷冻厌。
价高龟手药,势压酒家帘。
书案烦收拾,铜炉减顾瞻。
先春娇柳絮,永夜夺银蟾。
磵石悬飞瀑,园篱挂织缣。
山光韬美玉,水卤出形盐。
圆若珠玑剖,轻如鹄鹭燖。
高疑翻箭浪,碎是掷牙签。
萧洒偏低竹,绸缪更倚蒹。
丝绳浮井谷,宝鉴照妆奁。
毫发吹先起,脂膏著自黏。
垂枝多线缕,鬅物利刀镰。
粲者诗风美,皤如贲主嫌。
夷齐羞洁白,郅宁等威严。
草树多摧折,萌芽苦滞淹。
沾濡虽近惠,染污剧伤廉。
黑帝由容慝,黄人但守谦。
苍茫施粉缋,枯枿露锋铦。
岳渎何曾补,尘泥渐觉添。
饥贫逢道路,富贵隔帷帘。
饱得儿童戏,稀令鸟雀觇。
未应平坎窞,故欲峙峰尖。
魍魉皆迷愕,蛟龙亦遁潜。
豪门生间阻,坐市获并兼。
火谷方腾跃,箪瓢足养恬。
四垂云黯黯,一室火炎炎。
已厌填沟壑,那思溉釜甑。
此情终待诉,谁肯到穷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