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绍熙三年冬,二十有五日。良月信城西,一火近千室。
其间邸店多,吾亦仅六七。暮收五百钱,旦为十口实。
兹乃例遭焚,隐忍不敢诘。閒常巷党人,意谓颇丰逸。
高者即见鄙,下者但相疾。终岁纵栖栖,畴肯顾蓬荜。
生产今泯焉,诸贤必能悉。祝融疑相吾,参元可同律。
猜你喜欢
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
金山据上流,怒挟汀声东。焦山护海门,坐折千里冲。
两山势欲合,盛气薄苍穹。解纷谁巨擘,赖有疏凿功。
至今买馀勇,角立相长雄。两皋汗漫游,目击大块中。
手持一杯酒,浇尔磊块胸。鱼龙出鼓舞,摩荡青莲宫。
山灵自不凡,感激欣相从。因笑魏与吴,乾坤两鸡虫。
悠然一带水,往事寻无踪。夜深何处笛,呜呜起西风。
名尘愧屡拂,世垢思一浣。急索胫已肿,虚惊背独汗。
窘步裁免跌,高谈卒成谩。辰去将奈何,磨头髻如弹。
高眠窗北,偃卧喧雷息,依约关山归路忆,梦绕池塘春碧。
功名负我青春,悤悤日月奔轮,且把琴书归去,山林道发儒巾。
又名:和蕃
汉家青史上,计拙(zhuō)是和亲。
社稷(jì)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nǐ)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fǔ)佐臣。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参考资料:
1、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319-320页
2、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223-224页
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辅佐:辅助。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顾我来游旧草堂,一杯清茗道家常。肝肠甚侠囊偏涩,唇舌无疲剑不芒。
相必丰颐始有禄,文多激语断非祥。评诗莫误诗滋味,满口才教嚼笋香。
使君矫矫入滇南,万里褰帷拥驷骖。金马山城千叠嶂,昆明池水百花潭。
去时杨柳逢春色,到日风霜扫夕岚。幕府过从如问讯,为言头白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