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八十西山作酒仙,麻鞋轧断布衣穿。相逢甲子君休问,太极光阴不计年。
猜你喜欢
日日秋阴命笋舆,故人天上落双鱼。荷花未老村醪熟,为道无闲作报书。
偶来松树下,高枕(zhěn)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
偶:偶然。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寒:指寒冷的冬天。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玉检匪颁隆,珠帘馈遗通。更挥谀墓笔,褒赞死姚崇。
几年应制留西苑,晚注道书干至尊。正有神君居帐里,自应紫气出关门。
新栖洞壑鸡随去,旧日仙人火尚存。傥学捕鱼来谷口,莫教失路似桃源。
送美城东陌,还车望上阳。观阙百馀尺,蓉城郁相望。
同在天一隅,子今旋旧疆。经子故所居,我马立徬徨。
倦投破驿歇征骖,喜见山光政蔚蓝。
不柰东风无检束,乱吹花片点春衫。
虽老未龙锺,篱边菊满丛。
乍凉天气好,里闬正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