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物亦有仁者,蚕功不可量。
将身甘鼎镬,与世作衣裳。
过栈苍云湿,登山白雪香。
未知龙种似,犹与马群妨。
猜你喜欢
瓮茧空传异,人衣岂诳天。只应方老病,未合喻参禅。
死去悲丝尽,苏来羡翼全。本无鳞角势,雪覆亦徒然。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sāo)丝恨更长。
著(zhuó)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辛勤劳苦获得的蚕茧不满筐,深夜里煮蚕抽丝恨比丝更长。
贵人们穿绫罗哪知道养蚕苦,他们只是贪恋衣上的绣鸳鸯。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6-307
盈:满。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丝来。
著:穿衣。
这首诗第一句写养蚕的辛勤劳苦。诗人在这里没有过多地描写养蚕的过程,只是用“辛勤”与“得茧不盈筐”互相对照,突出了蚕事的艰辛。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因此诗人在下句说这些养蚕人“灯下缥丝恨更长”。这句诗用茧丝来比喻蚕农的恨,既形象又贴切。劳动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丝织布,每一缕丝都是蚕农辛酸的记录,但是他们享受不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劳动果实被统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恨,那每一声织机的声响都是劳动人民的叹息,都是劳动人民的诉说。
第三句诗锋一转,写穿绫罗绸缎的贵人。他们穿着华美的衣服,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蚕农和织妇的辛酸,他们只知贪爱绣在绸缎上的鸳鸯图案。这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更为明显,更清楚地点明封建社会贫富的对立,写出劳动人民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愤恨和鄙视,诗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社会作用更广泛了。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前两句同后两句构成对比,使诗意更加鲜明,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的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
㒩㒩屡神化,宛宛始成室。生从五泰初,事至三起毕。
利物先遭烹,谋身自无术。衣被遍四方,丘山计端疋。
岂知骄奢主,结绮纵游逸。剪綵满园林,光辉艳风日。
理宜得败亡,此道天所疾。礼经重亲蚕,一缕知自出。
大禹恶衣服,仁俭由圣质。我本生田家,蚕织尝究悉。
初不耻缊袍,一煖志愿讫。
九江黥王所理州,衰年仗箠作诸侯。唐人旧隐衣冠尽,归闯宫潮不得觐。
天吴舞罢尘土飞,廿载腥云寄空殡。
当年电隙岂所问,生死身名惟转瞬。睦人共说方饶州,番人作庙祠唐震。
昱关铁骑争驰突,白羽红翎送金镝。可怜五岭之中间,朽骨茫茫照寒日。
贼徒散走东南回,却倚黄连足坚壁。四面长围筑已成,炮架崔巍向城立。
自知九死不一生,犹捲朱旗战原隰。君不见韩将军,陷阵常呼万人敌,我当从之斩妖贼。
谢公昔隐东山阿,其如海内苍生何。谢公今隐东山上,海内其若苍生望。
东山何在云悠悠,乃在会稽东海之东头。朝攀扶桑枝,夕饮严滩流。
谢公昔日登临处,今日公来还钓游。林间世事阅来久,自信忠贞能不朽。
蜃嘘楼阁倏当空,世上浮名亦何有。嗟予壮岁每从公,公之心事吾能通。
嘉谟动得明主顾,劲气直犯奸邪锋。奸邪作奸今亦已,中外望公犹未起。
老松眠壑无万牛,大材为用真难耳。平生不识五侯鲭,屈铁为钩非所能。
谗烟谤燄久自熄,不烦桓伊仍抚筝。
先睡也须先觉,多文也须多学。
如此没量大人,不知可畏可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