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慢肤便腹转疏慵,睡足茅檐目过鸿。墨客纵令三尺喙,木奴何似十年功。
门前罗雀非吾病,灶底生蛙不世穷。旧雨未乾新雨涨,可怜愁绝力田翁。
猜你喜欢
乞身天上为溪山,征鼓不容蓑笠闲。
酷暑扁舟同海角,暖风杯酒念长安。
高情我自归莲社,妙雀君应冠杏坛。
更约三山少从款,赪虬吐卵粲金盘。
义和传来见一班,少年笔力老孱颜。
根源有学皆堪味,首尾无瑕孰敢删。
工要前篇人易取,说须两段意相关。
森森天骨晶光缥,去必轩腾十二闲。
风光历历似从前,山水重看只索然。仙岛画桥秋色里,半途落寞却回船。
乌衣何处别,迢递落春塘。旧垒逢新主,空帘见夕阳。
水芹沾嘴活,烟柳拂衣香。何必吴宫树,秋风亦断肠。
陇(lǒng)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shì)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我这个远行之人,站在陇山坡头,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心潮为之起伏。
流水没有间断之时,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
我的才能微薄,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于是不辞艰辛,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
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0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7-108
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陇头、陇上:《全唐诗》作“垅头”、“垅上”,同时又注明应作“陇”。
浅才:微才。通:往来。一命: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适:走、往的意思。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孤剑适千里”,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南国风流温太真,翩翩才藻更谁伦。几年作吏犹分竹,何处逢人叹积薪。
郡剧不妨三日醒,甑空宁厌一官贫。使君赋有凌云气,白练亲题寄隐沦。
朝游七星岩,莫上千山观。东西两奇绝,势略领海半。
长江写缣素,叠嶂俯杯案。中有万雉城,铁立不可玩。
伏龙起行雨,老树舞影乱。冲风挟惊电,意恐崖谷断。
路悬石磴滑,众客纷骇汗。嵌空偶自托,发若鸟集灌。
须臾便开霁,杲日丽清汉。却坐山巅亭,容我乌帻岸。
长怀付尊酒,别语不容判。会须九垓外,与子期汗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