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月落城空鹤倦飞,密云深树静相依。
阊门北去山如画,有日同师步翠微。
猜你喜欢
吾儒穷理最为先,理彻心空不入禅。穷是十分到底处,理须一物不容前。
六经尽向躬行譣,一字不从文义牵。自有豁然通贯日,方知日用是真元。
孤云何其高,明月不可系。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
释来从所欢,感乱亦歔欷。咨惟今之人,窃国未云耻。
白首入吴市,秋风恐燕水。区区袁与曹,等是刺客耳。
而我于其间,秉义不敢坠。袁音回衡飙,清义动幽邃。
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溶溶日间云,漠漠点寒砌。
饥鼯堕苍瓦,澹薄公所憩。静然想英姿,孤怀亦差
妆成泣秋风,含情泪如雨。不信妖艳姿,空房翻独处。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piān)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参考资料:
1、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0
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扁舟:小船。舟:一作“舠(dāo)”。济:渡。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人物瑞丹霞,翛然绝点瑕。
宽心无厌客,急义不谋家。
一室琴棋画,四时风月花。
晚来满山菊,消得澹生涯。
今识高眠处,沧波是切邻。
已知难即鹿,惟有独潜鳞。
草长过荷叶,藤深失树身。
闲思昔微子,犹自得称仁。
澹扫蛾眉雨后天,天容澄洁称婵娟。弦虽未上终持满,璧反胡为尚不全。
只乡生时看最好,莫于缺处斲成圆。人间梦事纷如蚁,著眼何曾到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