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zhì),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cè)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本站。
存,怀有,怀着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揭然,高举的样子恻然,恳切的样子细碎,琐碎的杂念嫌吝,怨恨耻辱淹留,德才不显于世济,成功,实现强毅,坚强果断窜伏,逃避,藏匿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本篇《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本文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呢?围绕着“志向”诸葛亮从正反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这几句话说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让人奋发向上,坏的榜样则能把人拖入深渊。孔子也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的注入正能量。“绝情欲”顾名思义,断绝情欲。情,可以指爱情、友情或亲情种种,考虑到作者写此信的对象——外甥庞涣正值年少方刚,这里的“情”应当指爱情,或男女之欲。因此,“绝情欲”应当理解为不要沉湎于爱欲。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爱情》中说:“古往今来,伟人奇才罕有沉湎于爱情而不能自拔者。”,又说“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这和“绝情欲”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弃凝滞”则是说,人生在世,总会为一些繁杂琐事所困扰,而这些无关痛痒的琐事或者烦恼往往可以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因此,做到“志存高远”,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人生的境界就会提升,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不为琐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弃凝滞”。做到以上三点,自然而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即使身处逆境,高远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么这里就谈到实现志向(理想)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随遇而安,要抛出心中无关的杂念,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要做到心胸开阔,豁达。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那么,即使他暂时得不到提拔,才华不被别人所了解认可,也不会妨碍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作者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述。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就是说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意志,那么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儿女情长所束缚,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尽一生!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余字,但却有很深的内涵。做为年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沦为平庸下流。诸葛亮的这封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教育子女说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些非同寻常人物的观点都凝聚了他们毕生的人生经验在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译文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注释
存,怀有,怀着
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
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
揭然,高举的样子
恻然,恳切的样子
细碎,琐碎的杂念
嫌吝,怨恨耻辱
淹留,德才不显于世
济,成功,实现
强毅,坚强果断
窜伏,逃避,藏匿
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本篇《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本文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呢?围绕着“志向”诸葛亮从正反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这几句话说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让人奋发向上,坏的榜样则能把人拖入深渊。孔子也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的注入正能量。“绝情欲”顾名思义,断绝情欲。情,可以指爱情、友情或亲情种种,考虑到作者写此信的对象——外甥庞涣正值年少方刚,这里的“情”应当指爱情,或男女之欲。因此,“绝情欲”应当理解为不要沉湎于爱欲。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爱情》中说:“古往今来,伟人奇才罕有沉湎于爱情而不能自拔者。”,又说“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这和“绝情欲”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弃凝滞”则是说,人生在世,总会为一些繁杂琐事所困扰,而这些无关痛痒的琐事或者烦恼往往可以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因此,做到“志存高远”,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人生的境界就会提升,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不为琐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弃凝滞”。做到以上三点,自然而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即使身处逆境,高远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么这里就谈到实现志向(理想)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随遇而安,要抛出心中无关的杂念,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要做到心胸开阔,豁达。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那么,即使他暂时得不到提拔,才华不被别人所了解认可,也不会妨碍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作者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述。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就是说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意志,那么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儿女情长所束缚,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尽一生!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余字,但却有很深的内涵。做为年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沦为平庸下流。诸葛亮的这封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教育子女说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些非同寻常人物的观点都凝聚了他们毕生的人生经验在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猜你喜欢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於邑,裁书叙心。丕白。
二月三日,曹丕说。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分别又将四年。三年不见,《东山》诗里的士兵尚且感叹离别时间太长,何况我们分别都已经超过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够忍受呢!虽然书信来往,不足以解除郁结在心头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一年流行疾疫,亲戚朋友多数遭受不幸,徐干、陈琳、应瑒、刘桢,很快相继都去世,我内心的悲痛怎么能用言语表达啊?过去在一起交往相处,外出时车子连着车子,休息时座位相连,何曾片刻互相分离!每当我们互相传杯饮酒的时候,弦乐管乐一齐伴奏,酒喝得痛快,满面红光,仰头吟诵自己刚作出的诗,每当沉醉在欢乐的时候,恍惚间却未觉得这是难得的欢乐。我以为百年长寿是每人应有一份,长久地相互在一起,怎想到几年之间,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光了,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近来编定他们的遗著,合起来成为一本集子,看他们的姓名,已经是在阴间死者的名册。追想过去交往相好的日子,还历历在目,而这些好友,都死去化为粪土,怎么忍心再说呢?
参考资料:
1、程怡.汉魏六朝诗文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77-80.
2、王运熙,王国安.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齐鲁书社,2000-10-01:156-160.
3、汪耀明.汉魏六朝文选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142-146.
白:说。岁月易得:指时间过得很快。行:将。复:又。"《东山》"句:《诗经·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写士兵的思乡之情。远,指时间久远。支:承受。书疏:书信。劳结:因忧思而生的郁结。
昔年疾疫:指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的疾疫。离:通"罹",遭遇。徐、陈、应、刘:指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连舆:车与车相连。舆,车。接席:座位相挨。须臾:一会儿。相失:相离。觞酌(shāngzhuó)流行:传杯接盏,饮酒不停。觞,酒杯。酌,斟酒,代指酒。丝:指琴类弦乐器。竹:指箫笙类管乐器。忽然:一会儿,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不自知乐:不觉得自己处在欢乐之中。谓百年己分(fèn):以为长命百年是自己的当然之事。分,本应有的。相保:相互保有同处的欢娱。图:料想。零落略尽:大多已经死去。零落,本指草木凋落,此喻人死亡。略,差不多。“顷撰”二句:我最近撰集他们的遗作,汇成了一部集子。顷,近来。都,汇集。鬼录:死人的名录。化为粪壤:指死亡。人死归葬,久而朽为泥土。
为了增强表现力,信中明征暗引的成语和典故很多,显得文采斐然;但是用得妥帖巧妙,并多是平时已为人们所熟悉的常典和名句,所以一点也没有艰涩之感。作者还十分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往往只用一两个字就传达出丰富的内涵。用字不多,但从中可体味到隐含着的惋惜之情。另外,此信的音韵节奏也非常和谐。作者对于句子的抑扬顿挫和段落的承转连接都十分,全文犹如一沟溪水,汩汩流出,了无滞碍。
在整理、编订遗文的过程中,他对亡友的诗文也与《典论·论文》一样,一一作出了公允的评价。但与《典论·论文》不同的是这封书信并非旨在论文,而是重在伤逝:一伤亡友早逝,美志未遂。在七子中,只有徐斡一人“成一家之言”,“足传后世”,可以不朽;余者才虽“足以著书”,但不幸逝去,才华未尽,“美志不遂”,令人十分悲痛惋惜。二伤知音难遇,文坛零落。早逝诸人都是建安时期的“一时之隽”,与曹丕声气相通,他们亡故后,曹丕再也难以找到像那样的知音了。“今之存者”,又不及他们,邺下的文学活动顿时冷落下来,建安风流,零落殆尽。因而他一边整理他们的文章,一边“对之技泪”,睹物思人,悲不自胜,伤悼忘友的早逝。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hú)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gǔ),拥旄(máo)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dí)而股战,对穹(qióng)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沈迷猖蹶(jué),以至于此。圣朝赦(shè)罪责功,弃瑕(xiá)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wěi)涉血于友于,张绣剚(zì)刃於(yú)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xūn)重於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wéi)幄(wò)之谋,乘轺(yáo)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miǎn)颜借命,驱驰毡(zhān)裘(qiú)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hóng)之盛,面缚(fù)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lǔ)僭(jiàn)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jiāo)烂。况伪孽(niè)昏狡,自相夷戮(lù),部落携离,酋(qiú)豪猜贰(èr)。方当系颈蛮邸(dǐ),悬首藁(gǎo)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huò)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yīng)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chóu)日,抚弦登陴(pí),岂不怆(chuàng)悢(liàng)!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hù)矢(shǐ)东来;夜郎滇(diān)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jué)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jiàng)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揔(zǒng)兹戎重,吊民洛汭(ruì),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丘迟拜上:陈大将军足下,(一向)安好,万分荣幸。将军的英勇是全军之首,才能也是应世的豪杰。您摈弃(庸人的)燕雀小志(及时脱离了齐国),仰慕(贤能的)鸿鹄高飞的远大抱负(而投奔了梁王)。当初(您)顺应机缘,(改换门庭),碰上了贤明的君主梁武帝,(才)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得以封爵称孤,(一出门)有王侯们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子,拥有雄兵,号令—方,又是多么雄壮、显赫!怎么一下子竟成了逃亡降异族的(叛逆),听见(胡人的)响箭就两腿发抖,面对着北魏的统治者就下跪礼拜,又(显得)多么卑劣下贱!
(我考虑)您离开梁朝投靠北魏的当时,并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内心考虑不周,在外受到谣言的挑唆,(一时)执迷不悟(不辨是非)行动失去理智,才到了今天(叛梁降魏)这个(局面)。圣明的梁朝廷(能)宽赦(过去的)罪过而重在要你立新功,不计较过失而广为任用(人才),以赤诚之心对待天下之人,让所有心怀动摇的人能消除疑虑安定下来,(这)您是都清楚的,不须我再一一细说了。(记得)朱鲔曾参预杀害汉光武帝的哥哥刘縯,张绣曾用刀刺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光武帝刘秀并不因此疑忌(朱鲔),(反而诚心诚意地招降了他),魏王曹操(在张绣归降以后)待他仍像过去一样。况且,您既无朱、张二人的罪过,功勋又见重于当代呢!误入迷途而知道复返,这是古代贤明之人所赞许的(做法),在过错还不十分厉害的时候而能改正,这是古代经典中所推崇的(行为)。梁武帝废法加恩,连像吞船的大鱼这样罪恶深重的人都可漏网;您家的祖坟未被损毁,亲族戚属也都安在,家中住宅完好,妻子仍在家中。您心里好好想想吧,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现在,(梁)满朝功臣名将都各有封赏任命,井然有序;结紫色绶带在腰,怀揣黄金大印在身的(文职官员),参预谋划军、国大计;(各位)武将轻车竖旄旗,接受着保卫边疆的重任,而且朝廷杀马饮血设誓,(功臣名将)的爵位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唯独您还厚着脸皮,苟且偷生,为异族的统治者奔走效力,岂不是可悲的吗!
凭南燕王慕容超的强横,(终至)身死刑场;凭后秦君主姚泓的强盛,也(落得个)在长安被反缚生擒的下场。因此明白道,天降雨露,分布各地,(只是)不养育外族;我中原姬汉古国,决不容有杂种同生。北魏霸占中原已有好多年了,罪恶积累已满,照理说已将自取灭亡。更何况伪朝妖孽昏聩狡诈,自相残杀,国内各部四分五裂,部族首领互相猜忌,各怀心思,(他们)也正将要从(自己的)官邸被绑缚到京城斩首示众。而将军您却像鱼一样在开水锅里游来游去,像燕子一样在飘动的帷幕上筑巢(自寻死路),(这)不太糊涂了吗?
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如今与梁军对垒)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岂不伤怀!
这就是(当年出亡到魏国的)廉颇仍想作赵国的将帅,(战国时魏将)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的原因,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难道唯独您没有(这种)感情吗?切望您能早定良策,自己弃暗投明。
当今皇上极其开明,天下平安欢乐,(有人)从西方献上白玉环,(有人)从东方进贡措木箭。(西南边远地方的)夜郎、滇池两国,解开辫发(改随汉人习俗),请求封官,(东方的)朝鲜,(西方的)昌海两地的百姓,都叩头接受教化。只有北方的北魏野心勃勃,(横行在)黄沙边塞之间,作出执拗不驯的(样子),企图苟延残喘罢了!(我梁朝)全军统帅临川王萧宏,德行昭明,是梁武帝的至亲,总揽这次北伐军事重任,到北方安抚百姓,讨伐罪魁。倘若您仍执迷不悟,不思悔改,(等我们拿下北魏时)才想起我的这一番话,(那就太晚了)。姑且用这封信来表达我们往日的情谊,希望您能仔细地考虑这件事。丘迟拜上。
本站。
顿首:叩拜。这是古人书信开头和结尾常用的客气语。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无恙:古人常用的问候语。恙,病;忧。才为世出:此喻陈才能杰出于当世。“弃燕”二句:此喻陈伯之有远大的志向。“昔因”二句:指陈伯之弃齐归梁,受梁武帝赏爱器重。开国:梁时封爵,皆冠以开国之号。孤,王侯自称。此指受封爵事。毂:原指车轮中心的圆木,此处指代车舆。旄: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此指旄节。拥旄,古代高级武将持节统制一方之谓。鸣镝:响箭。股战:大腿颤抖。穹庐:原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毡帐。这里指代北魏政权。
去就:指陈伯之弃梁投降北魏事。内审:内心反复考虑。诸,“之于”的合音。赦罪责功:赦免罪过而求其建立功业。瑕:玉的斑点,此指过失。弃瑕,即不计较过失。反侧子,指心怀鬼胎,疑惧不安的人。此谓梁朝以赤心待人,对一切都既往不咎。不假:不借助,不需要。“朱鲔”句。朱鲔是王莽末年绿林军将领,曾劝说刘玄杀死了光武帝的哥哥刘伯升。涉血,同“喋血”,谓杀人多流血满地,脚履血而行。友于,即兄弟。此指刘伯升。剚刃:用刀刺入人体。往哲:以往的贤哲。与,赞同。不远而复:指迷途不远而返回。先典:古代典籍,指《易经》。攸高:嘉许。吞舟,这里指能吞舟的大鱼。松柏:古人常在坟墓边植以松柏,这里喻指陈伯之祖先的坟墓。不剪:谓未曾受到毁坏。雁行:大雁飞行的行列,比喻尊卑排列次序。紫:紫绶,系官印的丝带。黄:黄金印。赞:佐助。帷幄:军中的帐幕。轺:用两匹马拉的轻车,此指使节乘坐之车。建节:将皇帝赐予的符节插立车上。疆埸,边境。刑马:杀马。古代诸侯杀白马饮血以会盟。传之子孙:这是梁代的誓约,指功臣名将的爵位可传之子孙。靦颜:厚着脸。毡裘:以毛织制之衣,北方少数民族服装,这里指代北魏。长,头目。这里指拓跋族北魏君长。
慕容超:南燕君主。晋末宋初曾骚扰淮北,刘裕北伐将他擒获,解至南京斩首。东市:汉代长安处决犯人的地方。后泛指刑场。姚泓:后秦君主。刘裕北伐破长安,姚泓出降。面缚:面朝前,双手反缚于后。西都,指长安。霜露所均:霜露所及之处,即天地之间。异类: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姬汉:即汉族。姬,周天子的姓。旧邦:指中原周汉的故土。杂种: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北虏:指北魏。虏是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僭:假冒帝号。“多历”句:拓跋珪年建立北魏,至年已一百多年。年所,年代。燋烂:溃败灭亡。燋,通“焦”。伪孽:这里指北魏统治集团。昏狡:昏瞆狡诈。自相夷戮:指北魏内部的自相残杀。年,宣武帝的叔父咸阳王元禧谋反被杀。年,北海王元祥也因起兵作乱被囚禁而死。携离:四分五裂。携,离。酋豪:部落酋长。猜贰:猜忌别人有二心。蛮邸:外族首领所居的馆舍。藁街:汉代长安街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蛮邸即设于此。飞幕:动荡的帐幕,此喻陈伯之处境之危险。
“见故国”四句:语出李善注引袁晔《后汉记·汉献帝春秋》臧洪报袁绍书:“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交之绸缪,抚弦搦矢,不觉涕流之复面也。”陴,城上女墙。畴日:昔日;怆悢,悲伤。
励:勉励,引申为作出。良规,妥善的安排。
楛矢:用楛木做的箭。肃慎氏,东北的少数民族。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滇池:今云南昆明市附近。均为汉代西南方国名。解辫请职:解开盘结的发辫,请求封职。即表示愿意归顺。昌海:西域国名。即今新疆罗布泊。蹶角:以额角叩地。受化:接受教化。掘强:即倔强。中军临川殿下:指萧宏。时临川王萧宏任中军将军。殿下,对王侯的尊称。茂亲:至亲。指萧宏为武帝之弟。揔:通“总”。戎重:军事重任。吊民:慰问老百姓。汭:水流隈曲处。洛汭,洛水汇入黄河的洛阳、巩县一带。秦中:指北魏。今陕西中部地区。遂:因循。聊布:聊且陈述。往怀:往日的友情。
民族主义的不朽奇文——《与陈伯之书》, 全文可分为五段,这五个段落结合陈伯之以往的经历、现实的处境、内心的疑虑,有的放矢地逐层申说,无论是赞赏陈的才能,惋惜陈的失足,还是担忧陈的处境,期望陈的归来,均发自肺腑,真挚感人,全文有循循善诱、真诚相待之言,无空泛说教、虚声恫吓之语。(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4年第10期,《丘迟善攻心 一书化干戈》)
该文是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书信。丘迟在信中首先义正辞严地谴责了陈伯之叛国投敌的卑劣行径,然后申明了梁朝不咎既往、宽大为怀的政策,向对方晓以大义,陈述利害,并动之以故国之恩、乡关之情,最后奉劝他只有归梁才是最好的出路。文中理智的分析与深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写得情理兼备,委婉曲折,酣畅淋漓,娓娓动听,具有摇曳心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伯之得书,乃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该文围绕着“情”字作文章,注意遴选那些饱含情意的细节及相关的事物纳入篇中,让陈伯之感到丘迟处处是在为他着想,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弃暗投明,摆脱困境。全文濡染着作者热爱祖国,挽救故人的以挚感情,具有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该文虽是骈文,但用典较少,而且力求摒弃晦涩冷僻之典,尽量写得明白晓畅,具体实在。全文基本使用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但注意参差变化,具有音乐美及和谐的节律感。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作者突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克服了南朝骈文大多形式华美、内容空洞的弊病,而自出机杼,写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优秀骈文。今天读来,仍能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xiá),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shú)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hàn)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yú)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zhé)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dùn)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zhù)其中,其龌(wò)龊(chuò)亦耐不得。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本站。
以…为:把…作为。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了了:明白。方寸:指人的内心。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即:立刻。与:和。与:相关。孰:谁。如:比得上。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皮革。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愈:越。探:探讨,探寻。出:显露,明白。研:钻研。入:深入。往:前行。穷:穷尽。虽:即使。生知安行:生,出生。知,懂得。安,从容不迫。行,实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功:努力。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洒然:畅快的样子。《阿房宫赋》:唐朝杜牧的文章。四鼓:四更,凌晨1~3时。苦:以......为苦,对.....感到辛苦。岂:难道。以:因为。过:过目。了:结束,完结。再:第二次。迄:始终,一直。
且:况且。辄:就。陋:弊端。即:就。《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朝司马迁撰。以:认为。为:是。会:包围。观:观赏。可欣可泣:值得欣喜值得悲泣。耳:罢了。没分晓:不懂道理。钝:迟钝,愚笨。传奇:这里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及:以及。打油诗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而得名。亦:也。复:又。寓目:观看,过目。悉:都。贮:贮藏。龌龊: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俗的意思。不得:不能够。洒然:畅快的样子。与我何与也:相关[1] 。暇:空闲。然:但是。惟:只有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一概成诵,结果只能成为“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破烂厨柜”,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权白孟德足下:辱书开示祸福,使之内杀子布,外擒刘备以自效。书辞勤款,若出至诚,虽三尺童子,亦晓然知利害所在矣。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昔田横,齐之遗虏,汉高祖释郦生之憾,遣使海岛,谓横来大者王,小者侯,犹能以刀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刘氏。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于汉,而不能死于牖下。自古同功一体之人,英雄豪杰之士,世乱则藉以剪伐,承平则理必猜疑,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
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故依袁术以举义师,所指城邑响应,天下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厌。不幸此志未遂,而无禄早世。先兄伯符嗣命,驰驱锋镝,周旋江汉,岂有他哉?上以雪天子之耻,下以毕先将军之志耳。不意袁术亦僭位号,污辱义师,又闻诸君各盗名字,伯符提偏师,进无所归,退无所守,故资江东为之业耳,不幸有荆轲、舞阳之变。不以权不肖,使统部曲,以卒先臣之志。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傕、汜未诛,袁、刘割据,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人耳。比闻卓已鲸鲵,天子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奖王室,上助天子,与宗庙社稷之灵,退守藩国,无失春秋朝觐之节。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窃叹足下蹈覆车也。仆与公有婚姻之旧,加之同好相求,然自闻求九锡,纳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人,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余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二人耳。仆之有张昭,正如备之孔明,左提右挈,以就大事,国中文武之事,尽以委之,而见教杀昭与备,仆岂病狂也哉。古谚有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仆与刘备,实有唇齿相须之势。足下所以不能取武昌,又不能到成都者,吴、蜀皆存也。今使仆取蜀,是吴不得独存也。蜀亡,吴亦随之矣。晋以垂棘屈产,假道于虞以伐虢,夫灭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祸。足下意何以异此。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荀文若与公共起艰危,一旦劝公让九锡,意便憾,使卒忧死。矧仆与公有赤壁之隙,虽复尽释前憾,然岂敢必公不食斯言乎?今日归朝,一匹夫耳,何能为哉。纵公不见害,交锋两阵之间,所杀过当,今其父兄子弟,实在公侧,怨仇多矣,其能安乎?季布数窘汉王,及即位,犹下三族之令,矧足下记人之过,忘人之功,不肯忘文若于九锡,其肯赦仆于赤壁乎?孔文举与杨德祖,海内奇士,足下杀之如皂隶,岂复有爱于权!天下之才在公右者,即害之矣,一失江东,岂容复悔耶?甘言重币,幸勿复再。
文章围绕曹操「同尊汉室」有无诚意的「诚」上做文章,针对来书要孙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同复前好」的胁迫,予以严正的驳斥。文章通过征引史实和现实,逐一辨析,剥尽其试图以诈迫谋取江东的野心。
文章劈起就引汉高祖田横、韩信事,以「死」字领起全篇,与其如韩信拱手待毙,尚不如田横全节自刭。这里的全节指扶助汉天子,以正名声,其实表示了君子不怕死,还有何死可畏,敢于决一雌雄的强硬态度。这个论断斩钉截铁,气势压人,打了曹操的一切妄想,彷佛突兀高山敌挡万乘来犯。这一段叙中有论,以论为驳。为全文蓄势,为下文驳论伏笔。
下文叙事述理,驳在其中。曹书言「以效赤心」。这是个政治问题。文章历数父兄业绩,自陈「上以雪天子之耻,下以毕先将军之志」,只欲求义师,「同奖王室,上助天子」。而「退守藩国,无失春秋朝觐之节」则言明,决不失地称臣。紧接着指斥曹操「威挟天子,以令天下」,重蹈王莽覆辙。那么「以效赤心」的究竟应该是谁呢?妙在下一句却又拉回感情,叙婚姻之旧,以「同好」之情而婉诫之。措词严正却又婉而有节。
第二层,甚赞刘备「雄才大略」,拙于攻长于守,是东吴的唇齿之邦;夸张昭(子布)有孔明之才,是国家重臣。曹书教杀此二人,使内失谋士,外失明军,岂不叫孙权束手待毙吗?这儿照应了韩信拱土待毙的开头。文章藉引证春秋时假道虞国的典故,点出曹操险恶居心。
至此所谓「同复前好」的谎言已不破自现了。第三层,孙权问:杀士失土,以一匹夫托身于如此居心的人可靠吗?赤壁之仇记忆犹新,一个记过忘功,滥杀自己贤才的人还会放过一个赤手空拳的仇敌?
文章像剥笋般层层深入,使其狼心暴露无遣。在谋篇上,撒得开收得拢,挥洒自如。说理时,广征事例驳斥有力,其锋芒却深蓄其中,文中又常用被动语气,用缓和的方法表达严厉的指责,如:「见教杀昭与备,仆岂病狂也哉。」符合书信这种语体的特点,又显出孙权胸中自有百万雄兵从容不迫的大度。也体现了作者精研史事,善于审时度势和词令政治家风度。
有客乘舸(gě)自忠州,遣骑安置瀼(ráng)西头。
古堂本买藉疏豁(huò),借汝迁居停宴游。
云石荧荧高叶曙(shǔ),风江飒飒乱帆秋。
却为姻(yīn)娅(yà)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有客人乘船从忠州来,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
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
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
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本站。
舸:船。忠州,今重庆忠县。这句写吴郎。瀼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
古堂:指瀼西草堂。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
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彩和山石。
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过逢,犹过从。曾:同“层”。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数,数次。顾宸注:此本公(指杜甫)堂,与坐轩而散愁,反问吴见许,此相谑之词也。
此诗当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杜甫56岁。“简”是信件,这一首诗也是一封信。吴郎,即吴南卿,是来自忠州的一位“司法”(州政府的军事参谋),是杜甫的晚辈姻亲,暂住夔州,与杜甫关系很好。杜甫在夔州有两处住宅,一处是靠近市区的瀼西草堂,一处是在东屯农庄的茅屋。平时他居住在瀼西草堂,当时是秋天,杜甫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吴郎住(有《自瀼西荆扉且移东屯茅屋四首》记其事)。仇兆鳌注:“此章为吴郎借居而作也。乘舸而至,遣骑往迎,见宾主之情。昔藉疏豁,今停宴游,以借居故也。五六,疏豁之景。七八,迁居后事。”整首诗记述的是吴郎到来前后的情事。
苜(mù)蓿(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