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门将军秦陇客,十载不归头半白。夜闻陇水忆秦关,晓土城头听羌笛。
笛声呜咽送边愁,陇水滔滔日夜流。壮士三千豪气尽,家人翘首望封侯。
年年虚建平边策,依旧黄沙陇水头。
猜你喜欢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shù)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jiǒng)临关,陇(lǒng)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huī)下偏裨(pí)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9
2、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3-95
长安:一作“长城”。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太白:太白星,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陇头:陇山。借指边塞。迥:远。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驻马:使马停下不走。
麾下:即部下。偏裨: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
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指旌节。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海西:一作“海南”。
此诗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非常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好的结果。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诗中虽未明言关西老将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的原因,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诗中,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在十句诗中,作者这三种类型的人物,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乌落黄云塞草秋,陇头之水东西流,
水声呜咽鸣啾啾。马闻思旧枥,
人闻思旧丘,年年征战无时休。
无时休,谁能到此求封侯。
税憩适时暇,胜在城西隅。紫氛霭佛刹,绿柚含华濡。
昔彦丽词藻,往躅何宏舒。蕴藉渍沥液,德辉披琼琚。
亭虚湛丰草,杞棘方芟殳。拘云袭芳若,架虹通游鱼。
良宴溢浩思,醉曳青霞裾。
未说无功爵位叨,昔人所畏在功高。
印如斗大宁常保,剑拄颐长秪自劳。
酒社极知身可隐,猎场犹得气差豪。
世间见透浑无事,狐貉安能诧縕袍!
三月春光入眼稀,试寻高处看芳菲。
影行平野孤云过,点破青山白鸟飞。
秦甸气回惊绿满,渭川势稳竞东归。
凭虚便欲乘凌去,清吹飘飘已拂衣。
小窗无欠亦无余,一榻翛然雪透肤。
收拾故书藏恰好,怕人写入凤山图。
叹世
风尘天外飞沙,日月窗间过马。风俗扫地伤王化,谁正人伦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