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落花飞絮绕都门,送客将归祭水滨。行李祗携三尺剑,锦囊剩贮百篇文。
官桥骏马冲尘去,禁苑流莺隔树闻。同谱有兄居近侍,莫因乡国久离群。
猜你喜欢
短李祠堂世阀馀,少年从学马融居。楼中质问无疑义,帐后传藏有默书。
茂苑却寻花气歇,家山重上桂阴疏。弦歌莫叹浮湘远,才是青云举足初。
辞荣知退出尘埃,泽国皆推隐逸才。
清世不为王事累,白云重向帝乡来。
僧因好古留棋诀,鸥为忘机恋钓台。
应见酒旗回马首,远烟浓澹百花开。
君诚岩壑徒,出宰亦山县。
尚喜终南峰,苍翠不去眼。
春风吹征车,千里度灞滻。
到日胜事繁,花光老秦甸。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zhè)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zūn)空翻采燕,九枝灯灺(xiè)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还像往年一样绚烂吗?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
竹叶酒已经喝尽了,大家都在头上戴着彩绸做成的燕子来欢庆新年的到来。灯烛已经熄灭了,剩下的灯花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如此风流快乐,全仗着天公的庇护啊。
参考资料:
1、王友胜,黄向飞校注.纳兰诗:岳麓书社,2012.09:第42页2、(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34页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传入内地,初为独舞,后演化为双人舞,宋时发展为多人舞。谁家:哪一家,此处指自家。刻烛:在蜡烛上刻度数,点燃时以计时间。
竹叶:指竹叶酒。采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灺,熄灭。金虫:比喻灯花。端:真。合:应该,应当。
上片写年末岁尾,各家皆翘首以待新春第一个黎明的到来。“收取闲心冷处浓”,开篇第一句话就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本应该抛开所有,放下一切,静心等待,但浓郁的闲情却是冷处偏浓。在一片本应该繁花着锦的情境中,纳兰却似有一种无言的忧伤。“舞裙犹忆柘枝红”,此情此景让纳兰回忆起了当年观看柘枝舞的情景,气氛热烈,婀娜婉转。“谁家刻烛待春风”,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在文人墨客的眼中,这就是十分风雅的事情了。这两句看似是回忆,却也道出了纳兰在除夕夜的一种怀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写守岁时的场景。富贵人家的除夕夜别有一派富贵景象:“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竹叶酒喝尽了,头戴采燕装饰的人们欢歌笑语,兴高采烈。九枝灯即将燃尽,余光之中贵妇们头上的金虫头饰与摇曳的烛光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这两句用酒杯、彩燕和灯几种意象来衬托除夕夜的热闹,反映出整个除夕夜的欢腾的情景。这两句还是对仗句。“竹叶樽”对“九枝灯”,“空”对“她”,“翻彩燕”对“颤金虫”,很是工整,这些丰满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庆气氛。在这样风流快活的场景中,纳兰是沉默的,冷峻的,“风流端合倚天公”,要成为与前贤比肩的“风流人物”,去建功立业,却只能赖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强求,这句也表明了纳兰对当年逍遥自在生活的无限回忆。
通篇来看,这首词写的是纳兰对往年除夕的回忆,词中着力描写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风流,也深隐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全词情寓于景,清空而灵动。
时人惟解爱芳菲,服媚香浓竟莫知。
幽卧独怜芳气馥,世间惟有柳州诗。
流光一度一荣枯,始信行藏逐岁徂。芳草王孙归路并,白衣苍狗宦情孤。
且容姓氏呼牛马,莫问居诸转辘轳。笑却刘郎前度是,年年春色在元都。
厓根豁一门,怪石相撑拄。谽谺自吞呷,白昼亦风雨。
阴处汎清泉,积苔荫链乳。往闻茅山胜,风慕华阳主。
路遐限孤往,倏历十寒暑。经亘骋心目,小憩偕道侣。
兹洞虽人境,固足托茅宇。惕然忽内咎,我何恋簪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