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细剪银河水,并刀不露痕。南枝春意早,别是一乾坤。
猜你喜欢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yú)荚(jiá)巧似钱,摘来沽(gū)酒君肯否。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参考资料:
1、张国举主编.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354.
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邻家有老妪,孓燃一孤身。谁为慰孤寂,一匹白鼻豚。
夜宿妪床下,昼眠妪脚根。晴日访友去,蹒跚到前村。
老妪一声哨,踊跃返柴门。会意远胜狗,解语近似人。
有时坐妪膝,如祖抱幼孙。哈哈复哮哮,宛如叙天伦。
秋旱直到冬,是年逢岁凶。老妪生计拙,箪飘屡屡空。
地主索租税,一刻缓不容。老妪无奈何,卖豚与富翁。
富翁来牵豚,豚匿破笥中。老妪仰天哭,涕泪流满胸。
邻人皆心酸,富翁耳若聋。麻绳索豚颈,牵之过桥东。
淬砺酬先志,家传合奏功。子孙当决胜,词赋况同风。
南浦联名处,西江一战中。乡闾飞榜到,丹桂满芳丛。
湖上凉风早,双峰月色秋。遥知秣陵令,今夜在西楼。
别叶萧萧下,含霜处处流。如何共清景,异县不同游。
谁知匕箸落轰雷,三月新城两月围。
吉语虽传淮鹤捷,惊心几动海鸥机。
公毋夸伐称全璧,我为忧疑已佩韦。
何处无鱼堪荐饭,不须跕跕看鸢飞。
瀑布岩前水满溪。青阳庙下四山围。歌残白雪云犹伫,舞落乌纱鸟忽飞。
迷晚色,锁晴霏。野花如绮柳如丝。一尊不惜颓然醉,明日重来已后时。
平无无饮量,难与醉乡期。
老委青云志,空听白纻辞。
寒烟昏塞口,残月淡娥眉。
此际天涯客,凄凉只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