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月吐青山夜四更,梦回酒醒正寒生。
满空霜色白于雪,绕枕江流细有声。
蚕茧纸新教写字,龙香火暖听吹笙。
少年场上春游骑,葑水桃花旧日情。
猜你喜欢
念我浪游苦,分伊家食甘。才高雠忍杀,面冷子无男。
舟中忽梦觉,起坐环峰峦。罗列如美女,一一垂云鬓。
行列忽欲断,白云还相连。秀丽谁能匹,娇羞半掩颜。
顾我送微波,若来又姗姗。凝睇心如结,欲即势难攀。
相对销精魂,坐使我忘餐。变化何倏忽,焉辨云与山。
云外山自静,山中云自閒。不知江上望,何似梦中看。
重重叠(dié)叠上瑶(yáo)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本站。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童:男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东都多妖丽,住近春明门。单车来侠客,驷马回王孙。
妆成耀皎日,结佩鸣瑶璠。举止有飞态,流目无定源。
金尊浸圆月,绮被绣双鸳。色笑延新宠,肝胆怀旧恩。
团扇总含悲,前鱼羞自言。容华易零落,抚枕忧心烦。
老子端有衲子缘,独喜时时听三下。
莫向诸方说久参,白头且结淮南夏。
无诸行乐后,黛色属禅宫。
不藉空王力,何知伯者功。
高城隔海气,古木杂山风。
未到人先说,金鳌万井中。
创业艰难尚尔为,太平奢侈可前知。欲令后世无能过,可笑萧何尔许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