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风吹叶满江湖,竹枕桃笙客梦孤。莫向醒来觅相似,天南归雁集平芜。
猜你喜欢
高楼明月紫箫声,万顷寒涛入耳听。须信此中无住着,空教白发满头生。
峰头无数是松枝,爱子殷勤为护持。百斛天浆浇已润,及他琥珀未生时。
鲁酒醉行客,越弦激商声。中怀百忧集,兼此离别情。
阳月过吴楚,驱车下关城。北风捲微雪,拥袂还宵征。
谁谓此枯槁,翻然逢鲍生。平居异乡国,失路如弟兄。
云月寄遐想,心与澄溪明。何因别离水,又向东南倾。
还激清浅处,为君濯长缨。后期眇川岳,怅望何时平。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zhēng)。(银铮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一作:玻瓈)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参考资料:
1、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2、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庭前荒草正萋萋,却忆丹霞划去时。
莲社峰高相见了,回来却把圣僧骑。
玉河回天冻光白,流云作冰飞不得。铜龙嘶寒漏声涩,七星离离挂城北。
美人罗袜妒铅霜,兰烟唤香归洞房。何人一笛关山月,吹落梅花满城雪。
柳将眠,桃欲笑,又是清明到。玉河冰泮,无数金鱼弄池藻。
联车油壁软,并马丝鞭袅。喜凤城丽景,游览趁春晓。
望瀛洲,纷翠葆,花满琼华岛。玉睷西去,金碧觚棱耸云表。
散衙常过午,下直须归早。更相期,提壶同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