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乱山急雨来,匹马骋孤往。云裹马蹄重,雨压风头响。
急泉奔下山,匹练平如掌。
猜你喜欢
回顾不见入山处,此身已似盘中住。百千旋折眼生花,三五回环神失据。
才思左往复右行,正欲仰登先俯注。坡平幸获寻丈宽,径仄只留分寸度。
鞭丝帽影蚁缘窗,马足车轮蛇绕树。尚嫌蜗壳更盘结,比似羊肠增恐怖。
道如缚转辘轳形,人被线牵傀儡具。乍阴乍阳日向背,在前在后风来去。
山远不逾三十里,山高不越万馀步。从卯到酉历未穷,自壮至老陟犹误。
燕齐大贾有深愁,并代健儿俱却顾。人间不省行路难,请过磨盘山上路。
晚过盘山望,悠然寄远心。云阴移断壑,牧唱下高岑。
倦马仍寻路,饥乌未返林。低回叹华发,多向此中侵。
入山疑无门,到口势忽束。稍进偶夷坦,徐行仍缭曲。
迟同蚁旋磨,捷异猱升木。转岂止七盘,至非能一蹴。
画真壁上观,地讶壶中缩。云罅日微逗,雨余树新沐。
回头旧路失,身已山之麓。
又名:伊州歌
打起黄莺(yīng)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qiè)梦,不得到辽西。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本站。
莫:不。
妾:女子的自称。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千手一手用,千眼一眼观。
用观无差殊,何必许多般。
东风策马循阡陌,偶入三洲紫翠堆。片石辟开真境界,九天飞下小蓬莱。
药炉客已还丹去,花径人常载酒来。岩畔留题纪行迹,不教春雨长莓苔。
鸦投烟树日将昏,撩客诗愁欲断魂。郭外青山招太白,城中老树识桓温。
火馀穷巷皆煨烬,潮落浮梁觉涨痕。父子明朝游采石,倾囊准拟一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