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望青山几百重,秋来翠色欲摩空。犬戎绝漠今无几,鸟道营粮力已穷。
岩谷有田空琐细,旌旗何日卷殷红。此行岂得功名事,聊欲探奇访葛洪。
猜你喜欢
重重叠(dié)叠上瑶(yáo)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本站。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童:男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此别为生一怆然,福州远在海南边。白头病叟年八十,红树寒山路几千?
负米既供为子职,赁车不仰故人钱。起居莫与槟榔远,风土他乡气候偏。
希声高举似鸣岐,棘寺平反未几时。忽尔庄鹏成羽化,伤哉贾鵩促神思。
衣冠寂寂魂归土,风雨萧萧旐引輀。恐是玉楼成得早,天公命召有程期。
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披云兮归山。垂景兮照庭。
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亭檐隅以逍遥兮盻太虚以仰观。望阊阖之昭晰兮丽紫微之晖焕。
甚朝来、斜风细雨,观鱼正有佳趣。绿蓑青笠寻常挂,谁道水乡难寄。
堪画处。最好是、荻花乱点舟三四。鸥飞鹭起。更落网惊腥,呜榔畏响,潭有老蛟睡。
红尘路,比与烟波名利。寻思总是难事。华亭唳鹤东门大,何似得鱼情味。
君试觑。绕平湖、水云十里皆生计。红鳞买醉。世事不相关,柳阴欹枕,湖上晚峰翠。
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
三山落日青鸾近,双阙清风紫凤高。
石虎蹲江蹯王气,玉麟涌地镇神皋。
太平不用千寻锁,静听西城打夜涛。
夷夏同声咏息肩,车书万里旧山川。承明台阁诸贤在,甘分林丘养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