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光禄当年此卜居,今来门径已萧疏。伶仃嗣子无归计,寂寞孤孙解读书。
只有青山埋白骨,谁将絮酒奠荒墟?升沉世事终难定,漫说穷乡好结庐。
猜你喜欢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xuè),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xiè),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píng)。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tú)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本站。
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
吷血: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剑首,指剑环头的小孔。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颖:子粒的芒壳尖。
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退之:韩愈,字退之。
浮屠人:出家人。
诗语: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请:领受,明确接受。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晴檐群鹊喧声起,报道芳菲如此。桃李恨年年,惯嫁东风里。
独抚朱阑情绪懒,值得甚、伤心红紫。徙倚。对莺莺燕燕,争语花底。
犹喜寂静柴门,傍松边山岫,柳边溪水。到处总韶华,领略曾余几。
蝶醉蜂酣墙影外,妆点就、困人天气。空拟。将百尺游丝,和愁悄系。
沧海已云晏,皇恩犹念勤。式燕遍恒秩,柔远及斯人。
兹邦实大藩,伐鼓军乐陈。是时冬服成,戎士气益振。
虎竹谬朝寄,英贤降上宾。旋罄周旋礼,愧无海陆珍。
庭中丸剑阑,堂上歌吹新。光景不知晚,觥酌岂言频。
单醪昔所感,大醵况同忻。顾谓军中士,仰答何由申。
青萝山下松涛室,几度临风忆旧游。今日画图看髣髴,淡云疏木不胜秋。
亦有后出隽,离群颇骞翥。
曩岁读隐书,妄意慕陶葛,芝房及乳石,日夜躬采掇。
飞举固未能,死籍或可脱。
那知事大谬,发齿将秃豁。
神僊岂弃汝,正坐自迂阔。
余年尚努力,勿待烛见跋。
四海纷挐战虎龙,惊麇无计脱围中。莫贪利禄招时忌,要学聱牙与世同。
汝水应逢寒食雨,淅川行趁舞雩风。离心洗荡方如许,莫上危楼听断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