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才将香雪沁诗魂,又看蘼芜绿到门。苒苒乍匀新黛色,离离全没旧烧痕。
杏花著雨黏芳径,杨柳笼烟罩别村。独有咸阳原上客,满怀幽怨未堪论。
猜你喜欢
寒消九九已无霜,春色迷离遍野塘。陌上空青衬裙屐,窗前浓绿映巾箱。
行吟草泽悲三楚,游目兰亭畅二王。犹记马蹄声得得,不堪回首左春坊。
落红满地糁苔衣,色乱青袍是也非。故国尘昏春寂寞,王孙归滞梦依稀。
醉眠骚客马犹恋,轻碾香车蝶乱飞。愿约使君寒食后,竹林重与叙睽违。
断肠题句有谁怜,杜宇声声和晓烟。血染柔茵云漠漠,骨枯平陆恨绵绵。
难乾陌洒铜驼泪,又到郊驰铁骑年。一样萋萋供幽赏,澄江差胜沪江边。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4.
2、刘德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137.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孤城寥落万山围,惟有东溪景最奇。拥传使华寻旧赏,满园春色待多时。
援琴故故弹流水,隐几萧萧听竹枝。摆脱风光情不尽,停车门外欲行迟。
故国衣冠已变迁,灵光此际独依然。一身幽蓟三千里,两鬓风霜十九年。
归去午桥非旧日,梦飞秋塞隔遥天。江南遗老如公少,青史名高万古传。
南极星高月一弓,天将好事庆仙翁。朝中诏遣鲜于使,境上民争正献公。
葵藿倾阳清瘴雾,旗幢盖海飏薰风。梅关南北俱和气,祝寿欢声两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