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菩提是树原非树,明镜非台亦是台。蜗角佛门同一相,孰能孰秀不应猜。
猜你喜欢
山高天觉小,林气自清嘉。石磴抱云影,尘襟浥露华。
闻铃知饭熟,待月挂窗斜。白水参禅味,何须吃苦茶。
晓起山初沸,行行拨古藤。林衣分露月,牛矢散田塍。
遮目心无碍,摩云石有棱。最怜高峡上,一镜倍渟澄。
路循村妇指,赤日乱松冈。柴棘步难踵,石碑铭未详。
公虽殊德业,孰更重文章。垂首空无语,风流让彼樟。
悲悯何须踞庙堂,医人医国或同方。味殊百草宜兼济,泽及群黎只一汤。
绝术荒烟谁接脉,清荷孤馆自流香。由他高树狂蝉燥,珍惜心头片荫凉。
寺忆曾(céng)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xuān)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参考资料:
1、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78-179
曾:一作“新”,一作“重”。怜:爱。
有待:有所期待。
烟光:云霭雾气。暄:暖。
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白蘋湘渚曲,绿筱剡溪口。各在天一涯,信美非吾有。
何如此庭内,水竹交左右。霜竹百千竿,烟波六七亩。
泓澄动阶砌,澹泞映户牖。蛇皮细有纹,镜面清无垢。
主人过桥来,双童扶一叟。恐污清泠波,尘缨先抖擞。
波上一叶舟,舟中一尊酒。酒开舟不系,去去随所偶。
或绕蒲浦前,或泊桃岛后。未拨落杯花,低冲拂面柳。
半酣迷所在,倚榜兀回首。不知此何处,复是人寰否。
谁知始疏凿,几主相传受。杨家去云远,田氏将非久。
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
山中遗老彫零尽,太息于今复数谁?东郭幽人频曳履,南冈诸子总能诗。
夜窗灯影分书幌,午榻茶烟飏鬓丝。何处令人发深省,永明湖上立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