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国地卑湿,兼旬雨不停。
气昏江练白,云蔽石崖青。
倦听涔涔霤,全遮渺渺汀。
柳低齐户牖,竹密亚窗棂。
坏壁蜗成字,衡门犬守扃。
莓苔侵座榻,鸟雀聚寒厅,
欹卧淮南枕,淋漓座右铭。
向空书咄咄,搔首叹星星。
乳燕穿帘入,子规和恨听。
消忧须酒圣,破睡问茶经。
异俗徒鸡卜,乡书赖鹊灵。
蒪羹怀笠泽,鹤唳忆华亭。
旅梦惊蝴蝶,原情念鹡鸰。
弹冠即台阁,通籍在朝廷。
徼福成虚诞,忘机契杳冥。
蛙喧私鼓吹,蚊斗幻雷霆。
药裹开空笼,山泉汲小瓶。
研蜍临古蠒,香篆读黄庭。
林屋连苍弁,松恨长茯苓。
江湖长在眼,何日遂在眼,
何日遂扬舲。
猜你喜欢
世间杰栋俯飞翰,帘旌不动天风寒。
但得一身自安逸,谁思寒士三万间。
东林天下推第一,净几明窗万禅客。
主人幽栖仅一枝,便觉宽容无迫窄。
一身六尺何足患,蠢动当知俱欲安。
谁识曹溪一滴许,能令法雨遍尘寰。
客里相逢天一涯,吾归未得羡君回。
闽山荔子量分去,庾岭梅花剩寄来。
黄沙碛(qì)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参考资料:
1、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1-172
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黄沙:指沙漠地区。云天:高空。直下低:往下低落。
言:说。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坐久卧还起,畏此夏日长。出门鬓蓬松,西日明半墙。
鸠鸣舍东柳,雌和墙南桑。十日暑烦苦,一雨方论量。
偶然释忧抱,露坐移绳床。群儿莫相催,老子便晚凉。
十年尘土面,一洗向清流。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
落霞渔浦晚,斜日橘林秋。信美仍吾土,如何不少留。
君子尚不屈,尺蠖时求伸。欲伸而暂屈,此义难喻人。
箕比行不同,所同在其仁。不仁辞必屈,安能掩其真?
士穷见节义,颠倒非所闻。向来谬扬抑,嚼舌吾何云。
天台山上綵虹桥,山下桃花带露飘。仙客云霞迷旧路,化人宫殿现层霄。
穿林夜气香为盖,冠岭晨光锦作标。若到上方应住锡,遥闻法鼓动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