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月莺华江不寒,归船如马坐来安。眼观城郭人民旧,心觉形骸礼数宽。
翁试抱孙忘老去,饮初留令喜杯乾。羹墙俎豆常常见,自是他年易作官。
猜你喜欢
倦(juàn)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fèi),残月几人行。
衰鬓(bìn)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wěi),虚织竟何成。
长夜厌烦,枕头上都觉乏人,左顾右盼,小窗外总不见天明。
耳边传来孤村的狗吠声;残月一下有几人在行动?
我双鬓早白而衰老,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静。
眼前荒园中阡陌纵横,蟋蟀声声叫个不停。它不断虚声好似纺绩,空鸣叫哪能有功成?
参考资料:
1、袁运.唐宋名诗新译:南海出版公司,1992:398-399
2、邓楚栋.五朝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7
倦枕:即对枕头厌烦,就是失眠。未明:未见天亮。
残月:这里当指天将明的月亮。
衰鬓:人老而头发稀少。旅怀:客居情怀。清:清苦。
络纬:即蟋蟀,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写失眠的人讨厌夜长,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亮似的。失眠的人希望天快亮,所以“厌长夜”一下句说,但黑夜又偏偏不肯退去,窗户老是不见光亮。“厌”“终”,表明作者失眠时间之久,情绪之烦躁,对天明的切盼。作者失眠之因,不外乎被贬的不幸,对前途的担优,生活的艰难,或者是对自己年老而无所作为的悔恨。看来这些因素可能都有。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作者失眠可能很久了,时间可能是五更以后,天快明了。通常,’深夜是没有行人的,为生计奔波为人多半是黎明以前早起早行,所以引来犬吠。孤村,点明作者自己所处。残月,点明时间。两句简洁形象地写出荒寂的孤村黎明的景象,同时也衬托出作者寂寞的心情。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苏轼此时已经“衰鬓久已白”。北宋官员升沉不定,调动频繁,“莫笑官居如传舍”,谓经常调迁,不能安居,苏轼饱尝其苦,“旅怀”即指此种情况。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这里作者以荒园络纬自比,感叹自己只是空喊,并未做出什么于人民有益的事,正如蟋蟀终日“织呀织”,“织呀织”的,只不过是空喊,是虚织。
苏轼《倦夜》中的前四行诗,在艺术上可与李白《静夜思》媲美。同样是写窗前月下,李白写床独不言窗,而必回故乡。此地无声胜有声。东坡写窗而不言床,只字不提故乡。只比李白多闻“一犬吠”,似乎挡着了回乡之路。把他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欲归不能的痛楚写得淋漓尽致。此乃有声胜无声。
这首诗看上去极有柳宗元诗歌的味道,如“厌长夜”、“小窗”、“孤村”、“残月”、“衰鬓”、“荒园”、“旅怀”再加上静夜犬吠的声音效果,阴阴冷冷、孤独凄苦。柳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岁暮》亦有同趣“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尽落。”可见,苏轼是爱用柳诗的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但又像前面所说的一样。苏轼不是在堆砌柳宗元的凄冷意象,而是将其转为己用,就如《倦夜》这首诗,如若粗心读之,或会以为是柳诗,但稍加用心则会发现,这样的诗,只有宋人,只有苏轼才能写出。在柳宗元的诗中这些意象是并列关系,是对仗关系,“······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柳宗元《南涧中题》)“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柳宗元《梅雨》)如是也。而《倦夜》则实不然,它不是一句一景式的,而是一句紧接一句,类似于叙事诗的,之间也有着因果关系。闻得“孤村一犬吠”,才会有“残月”下是否有人行的猜想,从而设想这位行者若不是只身一人,则是很好了。从行者又联想到自己一辈子孤身之旅,感慨万千了。
酒阑人寂暗银缸,淡月轻风透碧窗。宫女欲歌初制曲,旋将弦管按新腔。
妃瑟泠泠,转瞬微风起蘋末。正水天一色,云开雨霁,东西相望,蟾生乌没。
潭影翻秋雪。伤弦雁、唳寒阵结。经行地、菊老萸稀,过了重阳未酬节。
万念交萦,江山如画,登台啸声发。问女星曾几,分章云汉,淮流似昔,笼纱烟月。
三浅蓬莱水,鱼龙戏、未堪坐阅。层涛壮、海若来思,笑击珊树折。
磴石梯飙俯去鸿,湖江左右海西东。冥冥烟雾已难辨,杳杳楼台犹未穷。
摇翠步莲来陌上,褰红指笋出舆中。谁知夜静狐狸吼,粉黛还如旧六宫。
揽尽江山秀,珠玑咳唾新。艳浮天上锦,情动月中人。
花鸟音容冶,风云气象频。郢歌将白雪,憔悴对阳春。
蚤岁登巍第,即潜正黑头。一封忧国虑,五马便乡州。
笔底平生学,胸中康济谋。胜须勤蓄积,圣主欲兼收。
才喜春风昨夜归,凌晨又见雪飘衣。缀林似惜梅花落,扑地争先柳絮飞。
寒气却回侵暖律,阴云徐上蔽晴晖。近来四序皆无主,欲向东皇问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