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有掌上珠,精光射远日。遍视世上人,弃掷成泥汨。
惟子差解意,宝之如恐逸。青阳既倏驰,白日亦西匿。
得失何足言,所尚在胶漆。请子歌一声,为子发瑶瑟。
白云从东来,霜露空飋飋。时论薄管鲍,古道固无匹。
猜你喜欢
灿灿园中花,萋萋江上草。令节既密移,万卉同枯槁。
人生非金石,安得长美好。所以贵达人,励志事冥讨。
大道讵可还,缅思丰与镐。中夜起揽衣,愁绝心如捣。
努力承明时,寸阴以为宝。
处世薄面目,结交忌浮沉。与我千黄金,不若一知心。
知心之可贵,愈于璧与琛。丹花为君笑,曲涧为君吟。
世患无钟期,不患无良琴。我有一盍簪,与子表素襟。
谁言将西归,我当溉釜鬵。
又名:孙革访羊尊师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本站。
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秋天一饷晚风凉,笑语人传早稻香。
楼上醉时帘半卷,愁添客鬓两苍苍。
一梦惊回四十年,升平楼下听胪传。共攀玉兔月中桂,认得铜驼陌上仙。
忽遇旗旄行县邑,先驱貔虎访林泉。王孙自是经纶手,容我沧江卧钓船。
东园红杏日纷纷,东望无烟蝶满云。少出违期因怯马,独吟停盏为思君。
丈亭亭下浦,舣棹又终朝。
船聚市声杂,风生江气骄。
兹行未百里,已涉第三潮。
去住向谁问,鹭飞云影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