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商馆非闲地,闲人偶在旁。
无端声利役,有许去来忙。
受雨芭蕉响,怀风{禾罢}稏香。
江郊秋易盛,早献十分凉。
猜你喜欢
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yáo)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79-280页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易水悲歌动天地,荆卿入秦为燕使。秦王尊礼设九宾,殿间顾笑旁无人。
于期之头奉上殿,血光直射秦王面。取持《督亢》色仓皇,咄哉年少秦舞阳!
图穷不觉见匕首,秦王睨之环柱走。荆卿不得刺秦王,无且在殿提药囊。
为谋不成实天意,祖龙胆落荆卿死。一死可以报太子,君不见沙丘之椎亦如此。
倒流映碧丛,点露擎朱实。花茂蝶争飞,枝浓鸟相失。
已丽金钗瓜,仍美玉盘橘。宁异梅似丸,不羡萍如日。
永植平台垂,长与云桂密。徒然奉推甘,终以愧操笔。
日日焚香出,天知令尹心。
租符环境少,花判入人深。
发路惟诗卷,般家亦俸金。
极为乡井惜,不是怆分襟。
黄金不抵征尘贵。行人眼贮千秋泪。几多沉醉唤难醒,心事独抛杯里碎。
朔风邪许天摇坠。寒逼荒村消暮岁。开窗还欲更推墙,坐看山河情不伪。
昔人经制有规箴,名扁公堂作正心。方寸不欹天地位,气机才动鬼神临。
无私自觉琴书乐,有止何劳簿领寻。分手属君崇此志,他年阶下有棠阴。
玉人皮里有阳秋,句入丹青顾虎头。压倒何劳讥陆陆,老衰得懒欲休休。
支床梦破严城角,决眦风回落雁洲。遣兴竟须桑落酒,谈间莫著畔牢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