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丈夫志四方,此言须细详。四方虽云乐,何如在家乡。
况复多变态,前途更难量。网罗到处有,不可不慎防。
所以先圣训,教人善行藏。进礼退以义,穷达视彼苍。
滔滔虽皆是,我必择康庄。人生贵知道,岂必登庙廊。
君不见诗人,拳拳十亩桑。子陵老布衣,咄咄胜侯王。
尧夫安乐窝,至今仰耿光。此中有真味,难与世人商。
君诚熟反覆,知吾言不狂。
猜你喜欢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hé)那披绿罗。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参考资料:
1、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巴人: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纥那:踏曲的和声。绿罗:①绿色的绮罗。②比喻绿水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秋草将衰转绿,暮云欲去翻还。旧时歌舞已阑珊。
新恨如何消遣。
把酒常思风月,登楼却见家山。眼前流水日潺湲。
中有啼珠无限。
结伴长征荡小舟,笛声悠远橹声柔。西风一夜秋光老,两岸芦花尽白头。
薄暮清兴嘉,凉风集高树。须臾明月生,清光在樽俎。
池空河影凉,石冷苔色古。列坐当前墀,杯行不烦举。
野庖具山蔬,稚子荐鸡黍。晴峰馀霭收,密竹残露湑。
惊鹊翻夜巢,流萤堕前户。良时念暌离,触物感所寓。
坐待河影流,疏钟绕林曙。
凭玉宅海。
端扆御天。
止流飞壑。
静震腾川。
凝神贯极。
摛道漏泉。
西裘委袵。
南风在弦。
暮芝始绿。
年桂初丹。
上林叶下。
沧池水寒。
霜沾水寒。
鴈动轻澜。
停跸玉陛。
徙卫璇墀。
琱箱凤彩。
羽盖鸾姿。
虹旌迢递。
翠华葳蕤。
礼弘灞汭。
义高洛湄。
箭飞峡中水,锯立峡中石。峡与水为隘,水与石相击。
濆为生险艰,声发甚霹雳。三老航一叶,百丈空千尺。
苍黄徒尔为,倏忽何可测。篙之小难制,戙之独有力。
猗嗟戙之为,彬彬坚且直。有如用武人,森森矗戈戟。
有如敢言士,落落吐胸臆。拯危居坦夷,济险免兢惕。
志彼哲匠心,俾其来者识。
徐郎陋巷四立壁,乘间亦戒宾友食。
慈亲衰鬓不供剪,定卖春衣典书册。
念君治具良骚骚,与渠侵早来得得。
小楼十客不馀地,犹胜陶翁劣容膝。
江西米{上臨下米}丝作窝,吴国香粳玉为粒。
嗣宗阿戎各好士,笑颉羹鄙仍妇德。
老子旅寓得此饱,勃郁诗情喙三尺。
出门未妨雨垫巾,万屐声中缓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