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忆昔初识公,其岁当壬午。两地合云龙,侨札通缟纻。
吴门与暨阳,来往互宾主。矻矻商古今,硁硁订出处。
龙跃终升天,云散难作雨。遥遥两地分,间隔寒与暑。
云龙今复合,情深逾昔者。齿增易惊惕,道进无违拒。
相期同惜阴,晚节师侃禹。
猜你喜欢
片帆潞河来,相值在泲水。知水予告归,南云指故里。
敬读御赐诗,千丈荣光起。载赓洵一德,眷注情无已。
遭逢媲虞唐,进退善终始。公归有程期,我老失准轨。
离筵布南池,鸣蝉绿阴里。无计更挽留,去去波如驶。
但愿南风狂,维解舟仍舣。
送公归去来,悠悠返荷屋。作社赴鸡豚,约伴同樵牧。
弭棹香水溪,采芝砚山麓。谁积衮冕俦,依然抱黄犊。
道充轻禄位,天定归淳朴。我将还故林,老去爱云木。
三十三山间,结庐卧空谷。公能复来过,江皋路应熟。
念旧话前程,草堂夜同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shù)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jù)有踪。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参考资料:
1、韦凤娟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368-1369
离悲:离别的悲愁。
盖:车盖。此处指退潮时的波浪。云昏:指云雾迷漫。不作峰:谓山峰因云雾迷漫而显现不出山峰的形状。
戍:防军驻守处。古时兵营中以鼓角纪时,日出日落的时候都击鼓。
讵:怎,岂,难道。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wú)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6-147
2、杨忠译注.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4-145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81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卧:趴。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洛诵遥闻塾在闾,卜邻仁厚是安居。汉灰未息犹飞劫,秦火何尝尽燬书。
夜月七弦弹别鹤,春江尺素托双鱼。斯文否极终当泰,适鲁载歌风满雩。
晓日苍凉带水烟,畏途行尽半平川。临流自顾戎衣笑,车马驴船过一年。
使君今宵有高会,天为好事收滂沱。
厌将歌舞竞时好,只有风月为计魔。
此际主劝客尽醉,何日弟和兄且歌。
台高林影散满地,不饮奈此清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