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置酒登广殿,开襟望所思。春草行已歇,何事久佳期。
猜你喜欢
绿草蔓(màn)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地上长满了如丝的绿草,树上开满了烂漫的红花,已是暮春时节了。
莫说你不回来,即使回来,春天也过去了。
本站。
蔓:蔓延。英:花。
无论:莫说。 歇:尽。
这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一类。魏晋以来,文人创作乐府诗往往有一个特点:总是围绕着“古辞”(汉乐府)打转转,或拟古辞,或以古辞为引子生发开去(当然也有弃古辞于不顾而自铸伟辞的)。这种从古辞中寻找“母题”使创作上有所依傍的作法,已形成一个程式。南朝诗人写乐府诗虽然也依这一程式,但却出现另一种倾向,他们有时撇开汉乐府古辞,而直接上溯到《楚辞》中去寻找“母题”。比如,南齐王融和萧梁费昶都写过一首《思公子》,中心题旨就是采自《楚辞·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谢朓的这首诗也属于这种情况,其“母题”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也就是说,诗人的创作灵感获自《楚辞》,而所写内容则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在古老的“母题”之中,贯注了活生生的现实内容。
蔓,蔓延;红英,即红花。春天,绿草如丝,葱葱茸茸,蔓延大地,绘写出一派绿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树上,红花竞放,绚丽夺目。绿的氛围,红的点染,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烘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窈窕少女,目睹此景,心伤离情,不禁怦然心动,情思缱绻,不无惆怅地发出了感叹:“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意谓:且不要说心上的人儿不回来,即使等到他回来,那绚丽的花朵早已凋谢了,那大好春光早已白白地流逝了,我那美妙的年华也早巳悄然飘去了。红颜难久持。这里,诗人不主要写少女如何急切地等待着情人,如何急不可耐,而是着重写她对于红花的珍惜,对于大好春色的留恋,由此描写出她思君、恋君的春一般的情愫,流露了“美人迟暮”的怅然之情。如此写来,就把主人公的心态从一般的少女怀春,从感情的倾诉和宣泄,升华到了一种对春的珍惜、对时的留恋的理性高度,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这样,从景的描绘,到情的抒发,再到理性的升华,三者水乳交融般地融汇在一起了。所以,这是一首充满了生命意识的景、情、理俱佳的好诗。
诗虽短小,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体现了齐梁间诗歌创作雅俗结合的一种倾向。首先,从《楚辞》中生发出来的母题,显而易见带有文人的雅、艳色彩,暗示了它与文人文学的关系;但诗人却用南朝乐府民歌五言四句的诗歌形式,来表现这一古老“母题”,这便将原有华贵、雍雅的色彩悄悄褪去,淡化,使之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清思婉转,风情摇曳的特色。其次,诗写春的景色逗引起春的情思,因景而生情,情景相生,短章逸韵,风姿绰约,这原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本色,是“俗”。然而在描写笔法上却颇具匠心,诗人在绿的氛围中缀以红花的点染,巧笔对比,着意渲染,流露出文人精心构制的痕迹,表现出“雅”。雅俗结合,创为佳构。另外,诗的用韵也值得一提。诗用仄韵,短促,急切,对表现出主人公惜春、惜时的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起到很好的作用,呈现出语浅意深、韵短情长的艺术风貌。
雨夹梅酸,风含蒲润,紫陌鞭惹尘香。山屏半掩,仙心未隔柔乡。
鬟雾湿,眼波长。恨飞花、无奈匆忙。记追游处,藏鸦翠柳,乳鸭池塘。
同消竹粉新凉。问寻巢燕子,王谢门荒。重编感旧,无人为说鸡缸。
词语涩,酒悲狂。认青衫、红泪迷茫。寄寥天怨,江悬塔影,桥挂残阳。
一离黄扉近四年,梦魂常绕五云边。往来岁月徒劳耳,检点身心自泰然。
山外浮云多阁雨,世间沧海半成田。感时不尽高歌意,坎止流行欲问天。
虽为青松姿,霜风何所宜。二月天下树,绿于青松枝。
勿谓贤者喻,勿谓愚者规。伊吕代封爵,夷齐终身饥。
彼曲既在斯,我正实在兹。泾流合渭流,清浊各自持。
天令设四时,荣衰有常期。荣合随时荣,衰合随时衰。
天令既不从,甚不敬天时。松乃不臣木,青青独何为。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惺。百骸俱溃散,一物镇长灵。
知境浑非体,寻珠不定形。悟即三身佛,迷疑万卷经。
在心心岂测,居耳耳难听。罔像先天地,渊玄出杳冥。
本刚非锻鍊,元净莫澄停。盘泊逾朝日,玲珑映晓星。
瑞光流不灭,真澄浊还清。鉴照崆峒寂,劳笼法界明。
剉凡功不灭,超圣果非盈。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倾。
护鹅人却活,黄雀义犹轻。解语非关舌,能言不是声。
绝边弥瀚漫,三际等空平。演教非为教,闻名不认名。
二边俱不立,中道不须行。见月休看指,归家罢问程。
识心岂测佛,何佛更堪成。
潇湘一片云,翩翩上南岳。不依涧底石,欲引瑶台鹤。
乘风出崖峤,带月萦林薄。若会洪崖生,为求金鼎药。
曾逐天骄出汉关,归来孤影放空山。可怜苜蓿西风夜,犹忆骐驎十二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