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芳丛翳(yì)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duō)灵芽。
蒸烟俯石濑(lài),咫(zhĭ)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guī)璧无纤瑕(xiá)。
呼儿爨(cuàn)金鼎,馀馥(fù)延幽遐。
涤(dí)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pí)耶。
咄(duō)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芳香的茶树丛掩隐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叶上那滴滴神露凝聚着纯洁的光华。
更有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采回了这珍奇的细嫩茶芽。
晨雾紧贴着石涧奔湍的山泉蒸腾而上,采茶之处离山崖之顶也不过咫尺之差。
盛茶的器具有圆有方,色泽绝非一般,茶叶品质如圭如璧,真是美玉无瑕。
我吩咐家人用华贵的茶具去煎这难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弥漫到远处的人家。
这纯和的茶香让我的灵魂得以净化,并以自然的本真荡去内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来那甘露一般的斋饭,一下子熏香了毗耶城和整个天下。
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谁不惊叹,恐怕更珍贵于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本站。
巽(xùn)上人:永州龙兴寺僧人重巽。上人,佛教中对有智、德、善行者的称呼,后用作对僧人的尊称。见赠:相赠,这里是送给我的意思。酬:答谢,回报。芳丛:这里指芳香的茶树丛。翳:遮蔽,掩覆。湘竹:湘妃竹,斑竹。零:落下,降下。清华:清亮的光华。这儿指清莹的水滴。
复:又,再,更。雪山客。在雪山隐行修禅的佛祖。这儿指山寺中的重巽上人。掇:拾取,采摘。灵芽:珍异的茶叶嫩芽。灵,神异的,美妙的。
蒸烟:上升的云气。濑(lài赖):湍急的水流。咫尺:距离很近。咫,古代八寸。凌:在……上方,覆压。丹崖:赭红色的山崖。这里其实就是指山崖,丹崖是古代诗文中常用词藻。
圆方:圆形的和方形的。这儿指盛茶叶的竹器。丽:附着,附有。圭璧:古代帝王、诸侯在盛大典礼活动中所执的两种玉器,比喻人品美好。这儿指茶叶品质如同玉一样美好。纤瑕:细微的缺点毛病。瑕,玉石上的疵点。
爨:炊,这儿指煎煮茶水。金鼎:华贵的炊具。金,黄金,喻华贵。鼎,上古贵族所使用的一种炊具,多为礼器。这里金鼎也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词藻,其实是指煎茶的锅子或壶罐之类。馀馥:留下的香气。馀,剩下的,残留的。延:延伸开来,扩散。幽遐:幽深遥远的地方。遐,远。
涤虑:净化心灵。涤,清洗。虑,心思,精神。发:流露,显现出来。真照:真相,本性。照,人物的肖像图影。还源:回到本源,回复本性。源,水的源头,借指人的原初本性或本质。荡:清除,冲洗干净。昏:昏沉,神志不清。邪:邪气,影响身心的不正常因素。
甘露饭:佛祖如来的斋饭,味如甘露一样香甜。语出《维摩诘所说经》。佛事:佛教徒供奉佛祖的法事。这儿指佛祖如来化缘来的斋饭,即上面所说的甘露饭。薰:通熏,指香气散发开来,使别的物体沾染了香气。毗耶:梵语词,即毗耶离城,佛经中指古印度的一座大城市,为释迦牟尼逝世的地方。
咄:叹词,犹啧,表示惊诧赞叹。这儿用作动词,意思是对……发出赞叹声。蓬瀛侣:仙客的友伴。这里指香茶,如同修行者的友伴,为寺观所常备。蓬瀛,二座仙岛名,即蓬莱和瀛洲。无乃:或许,恐怕。贵:比较用法,即比……更珍贵。流霞:流动的红色云彩,后用作仙酒名。
柳宗元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冬贬至永州,至则无处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龙兴寺,得以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重巽赠以新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应当是第二年春以后的事情。观此诗,柳宗元心情已较平静,又新茶当采于春天,王国安先生《柳宗元诗笺释》认为此诗作于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春,可从。
茶叶的品质好坏,直接与茶树的种类、采摘的时间、当地的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茶树喜好阴凉湿润,刘禹锡《试茶歌》云:“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古人认为竹下茶最佳。重巽所赠茶叶,正是所谓竹间茶。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说,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既给茶叶赋予了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富有经验的采茶者都知道,采茶时间最好是每年初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时,若在清晨日出前带露采摘其品质更高。诗中第三四句说重巽亲自“晨朝掇芽”,表现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采茶的时间是否适当,对茶叶品质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中用一个“复”字。这个“复”字,乍读之下,很难理解和译出,其实是把奇特的竹间茶树和正确的采摘时间两方面联系起来。第三四句诗,既说明了茶叶品质美好的另一个原因,又与诗题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应。茶叶又以高山云雾茶为佳,诗中第五六句诗所说的“蒸烟”和“丹崖”,正是指明了云雾和高山这两点,表明了茶叶品质上乘。第七句是说盛装茶叶的器具其形状之美,色泽之奇之特,间接衬托出了这茶叶的名贵与稀罕。第八句则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诗歌的第二部分是惊赞茶叶香气的奇妙。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喝了好茶,可以提神、祛秽,诗中的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就是围绕这两方面来说的。“荡昏”,即清除心神上的昏沉困倦,可以提神。“荡邪”,就是除秽。“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正因为这茶香不仅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还能有益于人的精神的健康,使人脱俗,所以才是最为神妙的珍异的上品。也正因为这茶叶具有这样的神奇功效,所以下面柳宗元连用佛教道教中的两种神奇的故事来加以比较。佛祖如来的甘露饭,香气熏染了毗耶城和大千世界,其实是说佛法广大,教化感人,使人皈依正道。道家仙客所饮流霞仙酒,使人数月不饥,其实是丹药神力,使人清心寡欲,不贪不痴,修成仙体。它们同为食物,都具有神奇功效,所以柳宗元用它们来与茶叶相比。不过,柳宗元自己更为信佛,而且斋饭、茶叶易得,流霞难求,所以诗中要说香茶“犹同”甘露饭,而“贵”于流霞。
对这珍贵的名茶,柳宗元自然十分赞赏和珍视,但是既为其物,更为其人,因为这是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的第一位友人所赠,且为亲手所采,关爱殷切,情意殷深,使困窘中的柳宗元倍感精神上的慰藉和友情的可贵。赞美茶叶,其实更是赞美友人的情谊。所以柳宗元要用“金鼎”烹茶,要以自作新诗回赠,更要从精神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译文
芳香的茶树丛掩隐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叶上那滴滴神露凝聚着纯洁的光华。
更有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采回了这珍奇的细嫩茶芽。
晨雾紧贴着石涧奔湍的山泉蒸腾而上,采茶之处离山崖之顶也不过咫尺之差。
盛茶的器具有圆有方,色泽绝非一般,茶叶品质如圭如璧,真是美玉无瑕。
我吩咐家人用华贵的茶具去煎这难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弥漫到远处的人家。
这纯和的茶香让我的灵魂得以净化,并以自然的本真荡去内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来那甘露一般的斋饭,一下子熏香了毗耶城和整个天下。
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谁不惊叹,恐怕更珍贵于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注释
巽(xùn迅)上人:永州龙兴寺僧人重巽。上人,佛教中对有智、德、善行者的称呼,后用作对僧人的尊称。见赠:相赠,这里是送给我的意思。酬:答谢,回报。
芳丛:这里指芳香的茶树丛。翳(yì意):遮蔽,掩覆。湘竹:湘妃竹,斑竹。
零:落下,降下。清华:清亮的光华。这儿指清莹的水滴。
复:又,再,更。雪山客。在雪山隐行修禅的佛祖。这儿指山寺中的重巽上人。
掇(duō多 ):拾取,采摘。灵芽:珍异的茶叶嫩芽。灵,神异的,美妙的。
蒸烟:上升的云气。濑(lài赖):湍急的水流。
咫(zhĭ止)尺:距离很近。咫,古代八寸。凌:在……上方,覆压。丹崖:赭红色的山崖。这里其实就是指山崖,丹崖是古代诗文中常用词藻。
圆方:圆形的和方形的。这儿指盛茶叶的竹器。丽:附着,附有。
圭(guī规)璧:古代帝王、诸侯在盛大典礼活动中所执的两种玉器,比喻人品美好。语出《诗经·卫风·淇奥》。这儿指茶叶品质如同玉一样美好。纤瑕:细微的缺点毛病。瑕,玉石上的疵点。
爨(cuàn窜):炊,这儿指煎煮茶水。金鼎:华贵的炊具。金,黄金,喻华贵。鼎,上古贵族所使用的一种炊具,多为礼器。这里金鼎也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词藻,其实是指煎茶的锅子或壶罐之类。
馀馥(fù复):留下的香气。馀,剩下的,残留的。延:延伸开来,扩散。幽遐:幽深遥远的地方。遐,远。
涤(dí敌)虑:净化心灵。涤,清洗。虑,心思,精神。发:流露,显现出来。真照:真相,本性。照,人物的肖像图影。
还源:回到本源,回复本性。源,水的源头,借指人的原初本性或本质。荡:清除,冲洗干净。昏:昏沉,神志不清。邪:邪气,影响身心的不正常因素。
甘露饭:佛祖如来的斋饭,味如甘露一样香甜。语出《维摩诘所说经》。
佛事:佛教徒供奉佛祖的法事。这儿指佛祖如来化缘来的斋饭,即上面所说的甘露饭。薰:通熏,指香气散发开来,使别的物体沾染了香气。毗(pí皮)耶:梵语词,即毗耶离城,佛经中指古印度的一座大城市,为释迦牟尼逝世的地方。
咄(duō多):叹词,犹啧,表示惊诧赞叹。这儿用作动词,意思是对……发出赞叹声。蓬瀛侣:仙客的友伴。这里指香茶,如同修行者的友伴,为寺观所常备。蓬瀛,二座仙岛名,即蓬莱和瀛洲。
无乃:或许,恐怕。贵:比较用法,即比……更珍贵。流霞:流动的红色云彩,后用作仙酒名。
柳宗元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冬贬至永州,至则无处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龙兴寺,得以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重巽赠以新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应当是第二年春以后的事情。观此诗,柳宗元心情已较平静,又新茶当采于春天,王国安先生《柳宗元诗笺释》认为此诗作于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春,可从。
茶叶的品质好坏,直接与茶树的种类、采摘的时间、当地的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茶树喜好阴凉湿润,刘禹锡《试茶歌》云:“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古人认为竹下茶最佳。重巽所赠茶叶,正是所谓竹间茶。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说,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既给茶叶赋予了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富有经验的采茶者都知道,采茶时间最好是每年初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时,若在清晨日出前带露采摘其品质更高。诗中第三四句说重巽亲自“晨朝掇芽”,表现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采茶的时间是否适当,对茶叶品质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中用一个“复”字。这个“复”字,乍读之下,很难理解和译出,其实是把奇特的竹间茶树和正确的采摘时间两方面联系起来。第三四句诗,既说明了茶叶品质美好的另一个原因,又与诗题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应。茶叶又以高山云雾茶为佳,诗中第五六句诗所说的“蒸烟”和“丹崖”,正是指明了云雾和高山这两点,表明了茶叶品质上乘。第七句是说盛装茶叶的器具其形状之美,色泽之奇之特,间接衬托出了这茶叶的名贵与稀罕。第八句则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诗歌的第二部分是惊赞茶叶香气的奇妙。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喝了好茶,可以提神、祛秽,诗中的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就是围绕这两方面来说的。“荡昏”,即清除心神上的昏沉困倦,可以提神。“荡邪”,就是除秽。“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正因为这茶香不仅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还能有益于人的精神的健康,使人脱俗,所以才是最为神妙的珍异的上品。也正因为这茶叶具有这样的神奇功效,所以下面柳宗元连用佛教道教中的两种神奇的故事来加以比较。佛祖如来的甘露饭,香气熏染了毗耶城和大千世界,其实是说佛法广大,教化感人,使人皈依正道。道家仙客所饮流霞仙酒,使人数月不饥,其实是丹药神力,使人清心寡欲,不贪不痴,修成仙体。它们同为食物,都具有神奇功效,所以柳宗元用它们来与茶叶相比。不过,柳宗元自己更为信佛,而且斋饭、茶叶易得,流霞难求,所以诗中要说香茶“犹同”甘露饭,而“贵”于流霞。
对这珍贵的名茶,柳宗元自然十分赞赏和珍视,但是既为其物,更为其人,因为这是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的第一位友人所赠,且为亲手所采,关爱殷切,情意殷深,使困窘中的柳宗元倍感精神上的慰藉和友情的可贵。赞美茶叶,其实更是赞美友人的情谊。所以柳宗元要用“金鼎”烹茶,要以自作新诗回赠,更要从精神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猜你喜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héng)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huǎng)惚(hū)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qióng)楼。虾(há)蟆(má)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参考资料:
1、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辛弃疾词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96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杨忠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辛弃疾词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93页.
将旦:天快亮了。《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可爱。悠悠:遥远的样子。别有:另有。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天外:指茫茫宇宙。汗漫:广阔无边。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飞镜:喻明月。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据说。问无由:无处可询问。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长鲸:巨大的鲸鱼。纵横:横冲直撞。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若道:假如说。无恙:安好,无损伤。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读者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rùn)潘郎,又是何郎婿(xù)。记取钗(chāi)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yú)名字。
送别的酒劝你一醉方休,清秀而丰润的潘郎,你是哪家的郎婿?记住美女与升官所赏的喜钱,不要交给东边邻居好色的小人。
忆起京城那个美女密集的都市,我是英俊潇洒的不一般的人物。为向青楼女子寻觅往日风流韵事,在妓院的墙上还留着名字。
参考资料:
1、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2-133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1-844
钗头: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结住头发的称“钗子”。钗头系钗的首端,多指钗。这里代指美女。新利市:仕庆所赏得的钱,这里代指升官所得赏钱。东邻子:东边邻居好色之子。
回首:回顾,忆起。长安:古都。这里泛指京都。佳丽:美丽的女子。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代指妓院中的女子。花枝缺处:妓院,白居易《长安道》诗:花枝缺处青楼开。
上片,以“酒”为媒体,写苏轼对潘大临的嘱咐与期望。“别酒劝君君一醉”,写饯行。“别酒”,象征深情厚谊。“劝君”,情谊非同寻常。一杯,君醉了。再一杯,自己也醉了。醉后吐真言:“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第二、三句选择人生两大事进行议论:一是“学而优则仕”。二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文人过考,面临两大话题。每每提及,倍觉亲切自然。“清润”二字,饱含着苏轼对潘大临青春美的赞赏之情。“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以史实为教训,苏轼叮嘱潘大临要记取:仕庆得到的赏钱与此而幸遇的美女是珍贵的,千万不要轻易丧失于东邻的好色之徒手中。可谓语重心长,语短情长。
下片,以梦幻、假想之笔,写苏轼以自己还未赴试人仕的美妙人生构想来激奋潘大临的功名心。“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以假想之笔,写了以往应试入仕之人的的美好回忆。“长安”京都,政治中心,处处都有“佳丽地”。多少“三十年前”的妙龄仕途男子,出入于繁华的“佳丽地”,常常发出幽悱的咏叹:“我是风流帅”。一个“风流帅”,一语双关,说政治上出人头地。神情上英姿潇洒。苏轼赴试将近20岁,即将赴京参试的正茂风华,预想成为“风流帅”人物的一天定会到来。最后两句,满怀深情地对潘郎说:“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想当年,我未亲自出入“佳丽地”。但而今,我就要“功成名遂早还乡”,已不可能寻觅青楼旧事,更不可能在青楼墙上留名,而只能“记取”了。言下之意,你该有信心去实现试后的“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人生两大美愿。
该词,写送潘大临赴省过考。以“蝶恋花”这一带有象征性意义的词牌,以“青楼”、“佳丽”这一带有显示性意义的题材,来嘱托、期望潘大临赴省参试获得成功。词中反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封建仕宦意识和性爱观念。这是苏轼思想上的一种时代局限性。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奸、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圆月为内容的词篇,当首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作,其拳拳缱绻之情、豪爽浪漫之气充溢流动,后人无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词,追从苏轼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盖山河而言,基本上可与苏轼的词比肩。全词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
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
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
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
细思平时乐,乃谓忧所缘。
吾従天下士,莫如与子欢。
羡子久不出,读书虱生毡。
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
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ruán)。
庙谋虽不战,虏(lǔ)意久欺天。
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qiú)鲜。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
何时逐汝(rǔ)去,与虏试周旋。
人生到不了一百年,如今我们一别已经整整三年了。
我能有几个三年啊,过去了就永远失去。
而别愁能够让人更快的衰老。
想以前总喜欢写信,可自从分别后,离愁让我不忍动笔。
想起以往的欢乐,此时却被忧愁缠绕。
我交往了许多朋友,但都不相处得愉快。
只有你读书最是勤奋,昼夜不离出席,以致坐毡上都生了虱子。
你如果要入世,一定要有一番大的作为。
自从朝廷和西夏达成了妥协,一些有识之士常为边防忧虑。
朝廷放松了戒备,可西夏却总是肆意骚扰边境。
如今陕醮解了有志的勇士,个个穿着漂亮的皮袍。
买了上好的骏马,用宝石装饰宝刀,准备从征。
何时我也能够随他们一起去,定要与强虏对阵应战。
参考资料:1、(宋)苏轼著.东坡集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04.:16-17。
一别:指嘉裙六年苏轼与苏辙自汴京分别后。
缘:缠绕。
塞壖:边境上的空地。
庙谋:朝廷的决策。
山西良家子:当时的北宋朝廷采纳韩琦的建议,在陕西诸州招义勇,得十五万余人。
周旋:对阵应战。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biāo)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cōng)马,知上太行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但勖(xù)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华山顶上的高松,玉立亭亭凌霜傲雪。
天生的百尺长松,岂能为小的狂风所折?
而桃李却与长松不同,它们所卖弄的是艳丽的美色,使行路之人为之着迷。
当春光已尽之时,它的碧叶就化成了黄泥。
希望君要学长松,切记不要作桃李。
受屈而忠心不改,然后才能辨别谁是真君子。
见君乘着骢马,知道您要上太行之山道。
果然此地摧车投轮,道路十分艰险,千万要注意安全,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如丰年之玉,被弃置在秋田的草丛中。
您要为官清正廉洁,努力工作,不要以年老为叹。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41-342
太华:即西岳华山。
微飙:小风,微风。
阳艳:亮丽美艳。
骢马:毛色青白的马。太行:宋本原作大山,《文苑英华》作太行,今据改。摧轮:谓山路难行。曹操《苦寒行》:“北上大行山。艰哉何巍规。羊肠坂洁屈。车轮为之摧。”
丰年玉:《世说新语·赏誉》:“世称庚文康为丰年玉。”刘孝标注:“谓亮(即庚文康)有廊庙之器。”
勖:勉励。冰壶心:谓冰请玉洁。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此诗中作者以高大挺拔、不畏霜雪的青松形象为喻,歌颂了在黑暗、腐朽、反动势力强大压力之下,不肯同流合污、傲岸不屈的君子。而以只能在春光中“卖阳艳”的桃李作比,讽刺和嘲笑了那些只会阿附权贵、随波逐流的历史小丑,指出他们虽能取媚炫赫于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碧叶成黄泥”的可悲下场,绝没有好结局。
诗分三层来写,每四句表达一层含义。“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首四句以青松之傲岸,喻君子之高风亮节。太华,指西岳华山。微飙,微风。这四句表面是说:西岳华山之上,生长着高大的青松。它巍然挺立,不畏风雪严寒。大自然赋予它百尺高的躯干,微风岂能将它吹弯吹折?实际意义则是,真正的正直之士,都是些在权贵面前傲岸不屈的人,面对腐朽势力的迫害毫不畏惧。他们耿介正直,与生俱来,永不更改,绝不动摇。诗人用“长”、“亭亭”、“百尺高”来描绘着青松的形象,显示出其生长于高峻雄伟的名山之上挺拔傲岸之姿。以此象喻君子坦荡的胸怀、正直的德行、耿介的性格、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而“岂为微飙折”一句,以反诘作颂语,顿挫有力,表现出诗人对丑恶势力充满蔑视的鲜明态度。
接下来四句,写与青松形象恰恰相反的桃李。“”桃李之花在阳光明媚、天气晴暖、春风和煦的日子里来卖弄自己鲜艳的姿容和美色,走路由此经过的行人莫不被其迷惑。然而,本质使然,当春光逝去之后,花儿褪色、凋零,乃至秋风起,便连碧叶也飘落得荡然无存,全都化作尘泥了。这里,以桃李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卖身投靠、钻营投机、取悦权贵而得逞一时的小人,他们虽然暂时占据春光,得意非凡,使人们一度为假象所迷惑,以为他们会永远春风得意。但是一旦“春光扫地尽”,小人们所依附的权贵犯科、倒台,他们所依仗的腐朽势力大势已去,那么,这些人也就会“树倒猢狲散”,随之彻底完蛋。最后只落得个“碧叶成黄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可悲下场。
桃李和青松,诗人是以对照的方式来描绘的。以松树的挺直,衬托出了桃李的低矮、卑琐、弯曲;以松树的凌霜傲雪,衬托出了桃李的畏风畏雨;以桃李的卖弄阳艳,来反衬松树的刚正不阿;以“花、叶成泥”,来映衬青松的四季不改其容、千载仍挺立、雪压霜摧不失其青翠本色的坚贞个性。这种对比的写法,通过相互映照、反衬,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不仅节省了许多笔墨,也言简意赅地逐层揭示了题旨,给人以非常深刻豹印象。是非曲直异常分明,使人一望而知,马上便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诗人奉劝黄裳:“”希望他能够学习松树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而千万不要象桃李那样,靠着趋附时势而娇艳一时。作为监察御使,更应坚持真理,即使受到打击和挫折,也决不改变志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受屈不改心”,这是李白在唐玄宗统治集团黑暗统治之下,坚持进步政治理想的决心,也是向打击、迫害他的腐朽权奸的勇敢挑战,对黄裳之流的讽刺与规劝。
这首诗政治针对性较强,立场鲜明坚定,讽喻辛辣而刺意直切,使人读之,对作者的观点一目了然。但是,因为较为直白,因而思想内涵不够丰富、浑厚、博大,认识的深度也略有欠缺。艺术上,首四句写青松,次四句写桃李,末四句为劝戒之语,形式整饬,结构完整,形象对比鲜明。吕居正《童蒙训》云:“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如杜子美诗颇近质野处……鲁直诗太尖新太巧处……”可见艺术欣赏不应专看其优点,也应知其不足。李白此诗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此诗与他的那些想象丰富、笔力劲健、情感充沛的回肠荡气之作风格有异,在表达正确思想的同时,艺术感染力略显逊色。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dìng)危樯(qiáng)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sāo)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zhào)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cháo)西隔九重门。
江风卷起惊涛骇浪,拍击着两岸悬崖峭壁,危舟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乌云。
已经象北国的鸿燕,刚想起飞就被摧抑,又象悲愤的骚客,远眨天涯难归惊魂。
哪里会有汉廷的急诏,把你提前召回,只能象接舆那样,佯狂楚路高歌抒情。
万里他乡与你相逢,既喜悦又悲伤,恨只恨凤凰巢在僻野,遥遥远隔九重门。
参考资料:
1、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48-492、(唐)李商隐.《李商隐诗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6
云根:指江边的山石。碇:系船的石墩;危樯:即危船。
燕鸿:即鸿雁,比喻刘蒉有万里腾飞之志,且又澄清高洁。但是不幸的是他刚刚展翅,就被狂风摧折了。更惊:意谓江风蔽日的景象惊动了刘蒉迟迟不归的魂灵;骚客:指刘蒉;后归:迟归。刘蒉被贬长达七年之久,所以言此。
汉廷急诏:指汉代朝廷曾急诏征回者。楚路高歌:以屈原比刘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所以为“楚路高歌”。高歌,形容诗情悲壮;翻:以旧曲制作新词。
万里相逢欢复泣:指两人在远离京城的地方重逢。凤巢:比喻贤臣在朝。传说黄帝时,凤凰息于东园,或巢于阿阁;西隔:当时诗人在荆楚之地,长安位于荆楚西北,所以谓西隔。九重门: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诗一开头即显雄伟气魄,境界开阔。“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描绘的既是两人相逢之地风浪蔽天、日昏舟危的景象,更渗透着诗人对时代政治环境的深切感受。江风浩浩,浊浪奔腾,看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一阵阵的冲击,船上的高高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显得景色分外惨淡。浊浪、危舟、昏天的景象正是晚唐动荡险恶的局势的象征。
接下来的两联把表现刘蒉的坎坷遭遇和抒发对刘蒉的深切同情紧密结合起来,“已断”句将刘蒉比作有万里翱翔之志的北国鸿雁,刚刚振翅就被狂风摧折,以此喻指刘蒉刚要在政治上奋飞高举即遭恶势力摧抑和扼杀的遭际。“更惊”句把刘蒉比作受谗而被流放的屈原,因为遭受诬陷,远贬南荒,难归乡土。前一个“已”字,后一个“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蒉以“对策”触怒小人和后来横遭贬谪——其生平遭际中的两件大事——联结起来。而且通过沉痛愤慨的笔调,表现出诗人对刘羡之不平遭遇的扼腕叹息。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蒉的敬仰和同情。贾谊被贬三年,终于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可是同贾谊一样有抱负有才华的刘蒉却没能有被急诏征回的命运。接舆不满现实,曾编成歌词,嬉笑怒骂地批判当世,刘蒉也像接舆一样,批评朝廷,写出了一篇在当时士人和朝官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对策”。“谁先入”是对刘蒉“不得入”的同情和不平;“高歌”是刘蒉欲力抗王朝危亡而大声疾呼的勇敢选择,这一句饱含着诗人对他的不畏险恶、追求高洁情操的赞赏和敬仰。
尾联上句“万里相逢欢复泣”是对友人相逢时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的写照。两位挚友在远离家乡、远离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兴奋和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又是两个同具匡世济国之心和忧时愤世之感的文人朋友,他们的这次重逢,恰恰同在他们患难之时:一个是因罪被贬;一个是因为受到腐朽势力的长期排挤而万里投荒,大体相同的坎坷命运和对国运的忧切,又使他们不得不泣。“欢”不过是知音意外相逢时那一刹那间的快事,“泣”则是长期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情怀的抒发。这其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嗟叹,更多的是为国运难扶的悲泣,这一点在末句中的“凤巢西隔九重门”中已经表现得很显豁了。“凤巢”是贤者的象征,凤巢被拒之九重门之外,其济国匡世之才志备受排挤,不为君王所接纳反而流贬远地,朝中奸臣当道,君王被蒙蔽视听,臧否不明,晚唐王朝正如“重碇危樯白日昏”般岌岌可危。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学杜甫的一个卓越的殿军。他的这首赠友之作能够将对朋友的同情、对同事的忧虑和对宦官黑暗势力的愤恨很好地融为一体,在深沉凝重之中饱含哀怆愤激,其风格深厚蕴藉,酷似杜诗而又有诗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表现手法。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huò)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yī)岸,一雁初晴下朔(shuò)风。
为报洛桥游宦(huàn)侣,扁(piān)舟不系与心同。
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参考资料:
1、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142
2、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16
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大河:指黄河。
依微:依稀,因距离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乱流:指众多的河流。
伊岸:伊水畔。
洛桥:洛阳洛河上之天津桥。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扁舟:小船。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逗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之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树已逢秋,人焉得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想起岁月不居,壮志蹉跎,这将何以为怀。这中间不仅极其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也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其表现手法真是高明之至。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落中所见到的景象。粗粗一读,仿佛棼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细细品味,入深感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霈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即主簿的孤独、萧索的生活境遇;“暮茎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府下联之夕逢归,“远来舟”逗引出蓉下联的“逢归客”。真乃细针密线、友情景交融之佳句。
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忘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会面以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通观全篇,全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在逢遇一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独具一格的。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此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léi)觞(shāng)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山月空霁(jì)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niǎo)袅。
何九又客住郴州郡城,就好像筑巢于林的候鸟。
收拾酒器宴席就将终结,仕宦之途却并没有完了。
山前明月空中天光正映,江河朗明高楼高阁破晓。
门前停靠大大小小的船只,行营往所深入松竹池瑶。
惜别之意寄来赠送于你,江中波纹随风潦潦绕绕。
2、杨志镍编著.锦绣黔城:远方出版社,2004.05:68
何九:名字里贯不详,时亦客郴州。客:指何九。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县。巢林乌:喻何九之暂时牺止郴州。
罍觞:酒器。且:将。功业会未了:谓任宦之途还没有结束。故下文有“门前泊舟楫”之语。
霁:雨雪过后天气放晴。
行次:行处。
此意:指惜别之意。袅袅:秋风吹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