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衡阳过有伴,梦泽出应迟。
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殷勤讶此别,且未定归期。
猜你喜欢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zhēng)。(银铮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一作:玻瓈)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参考资料:
1、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2、徐晓莉主编,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9页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胜地甲三吴,风云想霸图。绮罗西子径,烟雨范公湖。
故苑悲麋鹿,空林响鹧鸪。登临无限意,落日下平芜。
翰(hàn)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mì)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伏波:汉朝名将马援,封伏波将军,年六十二,还骑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菩提:和尚。菩提坊:传说释迦牟尼成佛的地方。
陈无己:陈师道,时为秘书省正字。秦少游:秦观,高邮人,善词能诗,“苏门四学士”之一。时已病死于广东藤州。
第一首写羁留地的萧条冷落,近而感慨一生多桀,累受挫折。前半用典,说自己是个文坛老将,也像个庙里的病和尚。马援的“常恐不得死国事”,很合作者心事。后半首即景抒情。鸥鹭之典前面已经见过,诗人无法归隐之心明矣。第四句化用陈咏“隔岸水牛浮鼻渡”,诗人改“渡”为“过”,变得更准确、生动些。
第八首是悼念秦观,怀念陈师道的诗。一、三句写陈师道,二、四句写秦观。诗人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不同表现的细节,描写出他们不同的风度,一个闭门觅句,其艰辛可知;一个对客挥毫,其潇洒可见。一静一动,一隐一豪,各有特色,而其才干超群自是想象中事。但可悲的是他们有才却不受器重,一个沉沦下僚,一个客死荒远。
员峤方壶迹已灰,龙鳞曾见日华开。一从白马朝天后,无复青骡按辔回。
黄竹雪深瑶水远,苍梧云黯夜弦哀。孤臣洒涕周庐外,原庙衣冠锁绿槐。
望入桃源路,移舟暮雨时。依微迷宿鸟,潇洒度行旗。
暝合云林湿,阴连野树滋。武阳民有待,经此暮淹迟。
为别岁云莫,相见良未繇。闻君抱新恙,使我增离忧。
悲风鸣四野,雨雪正飕飗。如何山阴道,亦有访戴舟。
闲居讶空谷,寂寞谁与投。卧听云中鹤,禽鸟有匹俦。
知音古昔少,伥焉何所求。思君不能寐,起坐弹吴钩。
安得往从之,握手欢相酬。泠然挹清论,庶几无悔尤。
冲开秋色去,深入万松间。
风月无边乐,乾坤几个闲。
断云难掩日,急水不流山。
树杪忽然响,斜飞过白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