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莺慢转引秋蝉,冲断行云直入天。
一曲梁州听初了,为君别唱想夫怜。
猜你喜欢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lèi)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bà)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参考资料:
1、陆游.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65.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酹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应:应该。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游人占却岩中屋。白云只向檐头宿。谁解探玲珑。青山十里空。松篁通一径。噤嘇山花冷。今古几千年。西乡小有天。
湖上古今月,江上去来潮。平生梦常到处,小小木兰桡。
映著溪楼螺黛,飘著舵楼红袖,香气共烟销。烟外寂无语,芳草去迢迢。
谁扣枻,且低唱,更吹箫。短笛数声,凉雨郁悒几难聊。
只付尺缣烟水,便是微云河汉,秋影可能招。今夕酒边话,都在赤阑桥。
老情无赖畏虚劳,已绝朱弦又一操。閒事每来知酒圣,浮生欲去愧僧高。
息心钟鼎休看镜,安枕茅茨不梦刀。遥羡郭西王处士,道傍羸马咏风骚。
守闲事服饵,采朮东山阿。东山幽且阻,疲苶烦经过。
戒徒劚灵根,封植閟天和。违尔涧底石,彻我庭中莎。
土膏滋玄液,松露坠繁柯。南东自成亩,缭绕纷相罗。
晨步佳色媚,夜眠幽气多。离忧苟可怡,孰能知其他。
爨竹茹芳叶,宁虑瘵与瘥。留连树蕙辞,婉娩采薇歌。
悟拙甘自足,激清愧同波。单豹且理内,高门复如何。
故人有约钦迟久,竹榭茅亭自扫除。
宁载鸱夷访杨子,羞蒙狗监荐相如。
极思座上挥长麈,莫赚□□□□车。
□□□□□□□,□□□□更垂鱼。
一径极幽深,清泉响竹阴。昔人曾隐雾,衰世偶为霖。
谋国无长策,论兵肆褊心。王师遂不振,物议愈难任。
仰药身虽殒,攻关盗转侵。传家绝诸藐,遗业变双林。
僧朴俱难问,碑昏尚可寻。徘徊念陈迹,不为叹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