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景迫桑榆欢意少,相依药碗与茶杯。
忽闻有客载醪过,谁道无人裹饭来。
家在恍惊如鹤化,岁丰未可罪龙乖。
闲吟不与君争巧,自作村田乐散怀。
猜你喜欢
洛中旧话谁拈出,几载寥寥有此杯。
迂叟力辞年高晚,先贤羞与尹俱来。
宁陪邵子称安乐,免使欧公笑僻乖。
况值霜天好风月,皱眉不若且舒怀。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yuè)人国,上冢亦携(xié)庞(páng)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zūn)径籍(jí)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jiā)。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本站。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渺渺孤程逐雁飞,茫茫平野见人稀。水纹萦石作虫篆,麦陇挂山如衲衣。
日月尚留沧海照,山川盍护翠华归。春风自满江南岸,不管人间万事非。
名园新整顿,樽酒约追随。春晚花飞少,墙高蝶度迟。
注汤童煖酒,拍案客争棋。寂寞鞦韆索,无人尽日垂。
政拙才疏祇具员,也应和气到吴边。乡来偶尔双岐麦,今复申之并蒂莲。
颇觉园丁惊创见,正须骚客赋新联。天休要是传消息,得得装成大有年。
白苎村中处士庐,梅花绕屋最扶疏。襄阳耆旧曾偕隐,元晏先生但贮书。
早韭晚菘谁料理,悲风宿草动欷歔。鹿门题跋华亭赞,画像惟留孙雪居。
初见天窗一点明,旋看晓色到檐楹。
衾裯温暖留残梦,鸟雀呼鸣报快晴。
虽喜心随年愈老,却愁事与日俱生。
平川漫漫烟芜绿,筋力犹堪给耦耕。